奏响村级集体经济共富乐章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剥青皮、除杂清洗、分级选果、烘干入库……”伴随着车间里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在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班望村的坚果加工包装车间内,50余名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呈现出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耿马勐简坚果加工厂厂长韦云红指着生产记录表介绍:“单台设备筛选效率是人工的十倍以上,投产每小时可加工处理5吨鲜坚果。”这座日处理100吨坚果的“产业链中枢”,将当地2.16万亩坚果林的丰收高效运转为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勐简乡村级集体经济的共富引擎。

针对长期以来坚果产业“加工分散、运输损耗高”的痛点,勐简乡党委创新推行“党建+跨区域协作”模式,由乡党委统筹牵头,联动5个村及孟定镇得龙村建立协作机制,整合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50万元,叠加班望村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项目资金50万元,盘活片区内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建成占地10亩的标准化坚果分拣包装集散中心。

勐简乡通过与云南康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深度协同共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实现“家门口加工”,让村民每年节省跨区域数十公里运输的运费与损耗近100万元。勐简乡还与6个村签订厂房租赁合同,使每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5万元,班望村还以土地租赁的方式每年增收1.5万元,这一系列举措让“沉睡资产”变身“聚宝盆”,真正实现了“跨村联建、收益共享”的集群发展效应。

在包装车间内,52岁的村民周进佳正熟练地封装坚果:“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在厂里上班,一个月能挣3500元,走路十分钟就到家,比外出打工踏实多啦!”像周进佳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共有46人,其中近三成是脱贫户。即便过了集中加工季,仍有20余名村民负责包装收尾与设备维护,实现“离土不离乡”的稳定增收。

云南康洲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更是追加350万元扩建项目,进一步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重点升级仓储空间与配套设施。车间内,技术员彭工紧盯智能烘干设备屏幕,实时监测温湿度:“这条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控制,刚才下线的批次含水率精准控制在3%,产品品质稳得很。”

为让产业红利真正惠及群众,勐简乡党委创新“村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四方联动模式,为资产运营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公司还与合作村签订管理服务协议,按每吨200元支付管理服务费,同时与各村建立联农带农分配机制——部分收益用于社员生产补助,部分投入产业再生产与公益事业,确保每一分红利“分得明、用得实”。

这座加工厂,早已超越“生产车间”的单一功能,成为串联种植、加工、就业、共富的产业链“发动机”。机器的轰鸣声渐缓,却掩不住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勐简乡的村级集体经济共富乐章,正随着产业链的延伸,越奏越响。(记者 郑义 通讯员 钱琪颖 王怡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