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宴”吃出一家亲 “红色合伙”解愁急难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来尝尝我做的虾仁炒黄瓜!”“这道红烧肉看着就香,快给我盛一勺!”深秋时节,尽管天气渐凉,但在山东肥城市新城街道河西社区教师公寓小区的网格驿站里却人声鼎沸、香气四溢。76位居民端来自家烹制的80余道拿手菜,一场洋溢着浓浓烟火气的“新心邻里节”正火热进行。

餐桌上,糖醋排骨、凉拌木耳、清蒸鱼等各式菜肴琳琅满目。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分享美食,一边闲话家常。原本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逐渐打开了话匣子,推杯换盏之间,心也更近了。

“邻里宴”吃出一家亲(王首魁 摄)

“以前住对门都很少说话,今天能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感觉一下子亲切多了!”居民韩桂英一边热情地给大家分发自制的虾仁炒黄瓜,一边感慨道。

活动临近尾声,大家手拉手拍下了一张温暖的“邻里全家福”。镜头中每一张灿烂的笑脸,都是社区和谐最生动、最真实的写照。

“举办‘邻里宴’,就是想让居民从‘偶然碰面’变成‘常态联结’。”肥城市委社会工作部一科科长梁梦梦看着热闹的场景,语气里满是欣慰,“大家聚在一起聊家常,能增进彼此了解,以后谁家有困难,邻居们都愿意搭把手,慢慢把小区变成‘熟人社会’,治理起来也更顺民心、合民意。”

这场飘着饭香、溢着温情的“邻里宴”,正是肥城市持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生动缩影。目前,已成功举办22场,累计参与居民超过950人。

近年来,肥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创新推出一系列接地气、聚人心的治理举措,不断推动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今年7月,龙山社区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老年人正为卫生间消杀、冰箱除味、家电检修等日常琐事犯愁。了解情况后,社区迅速启动“心诚服务”机制,携手红色合伙单位盛兔帮泰安运营中心,组建专业服务团队,免费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三上门”服务。“冰箱没味儿了,卫生间也清爽了,晚上睡觉更踏实。”朝阳设备家属院78岁的张桂兰阿姨欣慰地说。

截至目前,肥城市已累计招募“红色合伙人”17800余人,对接服务项目600余项,募集爱心资金840余万元。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邻里和谐是社会温暖的底色。肥城市以“党建引领 睦邻友善”为核心,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机制:一方面发掘“老邻居”“好邻居”担任联络员,就近包保联系居民,做好日常联络、事件上报等工作,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另一方面打造“友邻会客厅”“睦邻议事亭”等阵地,定期组织议事协商活动,把邻里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同时,肥城还以传承“远亲不如近邻”理念为抓手,持续开展“睦邻公益集市”“邻里文化节”“好邻居评选”等主题活动200余场,引导居民广泛参与,慢慢消除邻里隔阂;结合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策划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20余场,推动老中青少各年龄段人群深度融合,让社区凝聚力和活力不断提升。

在民生服务上,肥城更注重“沉下去、办实事”,将养老医疗、矛盾调解、帮扶救助、志愿服务等便民活动办进网格、落在小区,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让有困难的家庭及时得到帮扶,让居民真切感受到 “组织关怀就在身边”。

如今,从“邻里宴”的温情相聚,到“红色合伙”的民生答卷,再到“睦邻机制”的精细服务,肥城市正以“心”为桥,用一项项务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拉近邻里距离,“邻里一家亲”的氛围在大街小巷愈发浓厚,也让居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不断“加码”。(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肖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