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海东平安区:“穿透式”调研织密民生“幸福网”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今年以来,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坚决贯彻省委、市委部署要求,以“穿透式”调研为重要抓手,直插基层一线察实情、找症结、出实招,将调研成果精准转化为惠民行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以实干担当书写了新时代民生幸福答卷。

“绣花功”摸清民生“痛点账”

为精准把握基层脉搏,平安区组建116个调研组,深入8个乡镇(街道)、111个村、5个社区,通过召开386场座谈会、走访2300多户群众、访谈9600余名党员群众,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调研网络。

平安区调研不回避矛盾、不遮掩问题,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重点领域,既挖掘推广典型经验,更深挖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从基层党组织“头雁”引领作用不强、后备力量不足的治理难题,到富硒特色农业产业链短、品牌影响力弱的发展瓶颈;从民生领域硬件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实困境,到信访积案、欠薪维权、“校园餐”安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调研组一一梳理、分类建档,形成116份专题报告,梳理出9类共性问题、427条具体诉求,为后续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组合拳”破解民生“烦心事”

立足调研发现的问题,平安区坚持“调以致用”,将调研成果迅速转化为七大惠民专项行动,靶向发力、集中攻坚,推动民生问题逐项破解。

领导包案解民忧,实体化解纾积怨。成立重点信访事项化解“百日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专项方案,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案制度。通过深入排查,明确全区27件信访积案及重点信访人员名单,采取实体化解、签订息诉罢访协议、导入司法程序等多种方式推进化解。截至目前,已化解信访积案12件,其中实体性化解7件,切实回应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制度护航护民利,协同治理防欠薪。建立劳动监察协同配合机制与联席会议制度,以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全面落实工资保证金、实名制管理、劳动合同签订及分账管理四项制度,实现在建项目相关制度覆盖率100%。畅通“12345”、国家欠薪平台等投诉渠道,高效处置欠薪案件。累计协调处理欠薪案件97件,办结各级平台转办线索243件,为40多名农民工追回工资38.35万元,11家企业以保证保险方式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389.93万元,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此外,联合多部门开展“校园餐”管理专题培训,明确三级责任体系,对全区学校开展62校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检查与拉网式排查,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改。投入454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实施中小学食堂维修改造,涵盖屋面维修、内部改造及设备更新,并为11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智慧食堂”监管平台。针对41所学校(幼儿园)排查出的52个问题,全部立行立改,推动“校园餐”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与此同时,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聚焦财务管理、经济合同、集体债务等五类突出问题,采取财务审计、实地核验等方式全面排查,同步推进“村财乡管突击战”。2024年排查的150条问题已全部整改,2025年排查的99条问题已整改45条,累计挽回集体资金损失571.89万元,完成全区111个村村干部财务审计及44个脱贫村互助资金专项审计,推动农村“三资”管理透明化、规范化,提升群众信任度。

“制度网”筑牢民生“幸福根”

平安区构建“调研—决策—执行—反馈”闭环机制,定期对七大专项行动推进情况开展“回头看”,及时收集群众反馈,动态调整优化举措,确保问题真解决、群众真满意;同时,推动“党建+网格”“智慧乡村”“路长制”等治理模式深度融合,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逐步构建“党政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为民生工作长效推进提供制度支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平安区以“穿透式”调研找准民生痛点,以惠民行动破解民生难题,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群众认可。平安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十五五”来临之际,平安区将持续深化“穿透式”调研机制,推动问题整改与制度创新,把调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效、高效能治理实绩、高品质生活实惠,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平安注入强大动力。(记者 申维祖 通讯员 祝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