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嵩明县牛栏江畔,一场源于环境、归于幸福的变革正在水海村分水沟村生动上演。昔日的基础设施短板、环境治理痛点,如何转化为今日的“颜值气质双提升”?答案,就藏在“10+25”这一治理密码里。这不仅是环境整治的工程代号,更是一场由表及里、直抵民心的乡村焕新实践。
破局:从“痛点”到“亮点”
回应民生最盼处
曾经的分水沟,面临公共空间缺失,环境问题突出等“痛点”,堵了村民的心,也制约了村庄发展的路。水海村委会没有选择“涂脂抹粉”式的表面文章,而是直击要害,充分调研村民需求,以“10+25”项目为手术刀,精准切入道路硬化、空间再造、长效治理三大核心领域。将村民的“需求清单”直接转化为项目的“施工蓝图”,决心将发展的“堵点”变为乡村振兴的“亮点”。
焕新:从“面子”到“里子”
重塑乡村肌理与灵魂
动脉贯通,泥泞土路蜕变为“幸福路”。水海村委会以质量为生命线,将800余米的主干道与入户路全面硬化升级。曾经的“烦心路”,如今成了平整宽阔的“便民路”“致富路”。它不仅连接了千家万户,更打通了村庄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农产品出村进城更加顺畅。
空间激活,闲置角落变身乡村“活力核”。水海村委会巧妙利用闲置地块,打造了一个460平方米的村级小广场,成为集休闲、健身、文化于一体的乡村“客厅”。防滑地砖、健身器材、绿植花卉与文化标语相得益彰。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的欢声笑语,成为了乡村最具温度的烟火气。
颜值革命,“微改造”精绣乡村“高颜值”。水海村委会于细微处见真章,25盏路灯点亮了乡村的夜,也照亮了归家的心;15个花坛与1500余株花草编织出田园诗意;800余米旧木料改造的围栏,让乡村韵味在现代改造中得以留存。这场“颜值革命”,让“推窗见绿、出门即景”成为村民的生活日常。
赋能:从“旁观”到“主角”
激发内生动力之源
水海村委会“10+25”项目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为民建”,更是“靠民建”。一是公益岗位“促增收”,村里设立的公益性岗位,让低收入群众和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月均增收500元,环境改善与民生保障实现了双赢。二是投工投劳“聚民心”,127人次的群众投工投劳,不仅节约了1.27万元的人工成本,更深层次的是,让村民从“看你干”变成了“我们一起干”,真正成为了乡村建设的“主角”和成果的“主人”。三是文明行动“树新风”,“军民共建”“小手拉大手”等特色活动,将文明意识融入日常,使维护美好家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蓬勃涌现。
兴业:从“宜居”到“宜业”
描绘未来发展新图景
随着“10+25”一期工程圆满收官,二期“白羽广场”等特色小景点的打造正紧锣密鼓进行中。水海村的愿景远不止于此,下一步,村委会将致力于推动“好风景”向“好经济”转化,进一步盘活鸽文化体验中心等特色资产,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乡村的“颜值”转化为发展的“产值”,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持续赋能群众的美好生活。(记者 郑义 通讯员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