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奏响发展强音 || 看滨州·产业集群起新势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开栏的话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压舱石”,更是城市竞争力的“强引擎”。山东省滨州市的实践,从来不只是单一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抱团突围”:从铝水奔流的智能化车间到织就全球市场的纺织生产线,从蓝色海岸边的海洋经济项目到细分领域里领跑行业的“单项冠军”——滨州的经济活力,正藏在一条条紧密咬合、协同共进的产业集群链条中。

这些集群不仅撑起了滨州经济的“基本盘”,更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浪潮中极具代表性的“滨州样本”。从今日起,我们将推出“看滨州——产业集群起新势”系列报道,记录集群发展中的突破与思考,见证滨州如何以产业集群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在黄河三角洲的沃土上,山东省滨州市正以“5210N”产业集群体系为核心引擎,推动产业集群从“规模扩张”向“质效跃升”深度转型。这座以工业立市的城市,凭借对产业链条的精准锻造与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2024年斩获67项产品产能、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16项全球第一的亮眼成绩,用坚实的产业实践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产业集群的硬核进阶,始于传统优势的迭代升级。在山东制造业版图中,滨州始终以“产业家底厚”著称——这里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8个大类。

在“5210N”的层级结构中,“5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是绝对核心。2024年,高端铝、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集群总营收突破1.27万亿元,撑起滨州工业的“半壁江山”。其中,高端铝产业凭借“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再生铝”的完整链条,产能跃居全球第一,正全力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超5500亿元销售收入领航发展,山东创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突破1200亿元、1000亿元,龙头企业的“链主”效应持续释放。智能纺织集群形成从纺纱、织布到高端面料的全产业链,产品远销欧美市场;食品加工集群以小麦、玉米深加工为核心,营收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传统产业在细分领域不断擦亮“滨州名片”。

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则是“补位担当”。博兴商用厨具集群汇聚了2800余家企业,产品涵盖从厨房设备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全品类,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40%;惠民绳网集群依托“农户+企业+电商”模式,年产各类绳网50万吨。这两个集群不仅解决了近10万人就业,更成为滨州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典范。

1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N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则为滨州产业链突围开辟了“新赛道”。无棣智能电气装备、邹平轻量化铝、阳信肉牛等省级集群,在细分领域形成“单项冠军”优势;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链,正成为滨州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这让滨州不再局限于“守着传统产业过日子”,而是通过“N”的无限可能,为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链”式突围,离不开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滨州创新推出“市级领导帮包产业集群”机制,每个产业集群由1名市级领导担任指挥长,实行“一集群一计划一政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部总指挥,市级领导每月至少集中研究1次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至少开展1次帮包调研,遵循“分级分类分办、属地管理为主”原则,对产业集群发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项目化管理。

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滨州为每个产业集群确定2—3家核心龙头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源倾斜,推动其发挥“链主”作用。以高端铝产业为例,政府不仅支持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国家级技术平台,还协助其引进配套企业,形成“龙头带动、中小跟随”的产业生态。目前,全市重点涉铝企业200余家,本地配套率从2019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68%,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2%。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则为产业链协同提供了“共享纽带”。滨州依托“五院十校N基地”创新平台,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在海洋经济领域,市级海洋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14家科研院所合作,建成6处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帮助企业突破海底输油软管、海上升起平台等核心技术,填补国内两项空白。

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节点,滨州“5210N”产业体系正展现出强劲的进阶势能。从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到新兴产业的加速崛起,从创新突破的持续涌现到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这座城市正以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书写着富强滨州建设的新篇章。

未来,随着更多百亿级、千亿级集群的崛起,这座城市必将以更强劲的产业实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续写中国式现代化最美滨州篇章。(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