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彝绣走向世界!”当大屏幕亮起这个主题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砚山县华韵手工刺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陆芬带着儿子杨拼走上舞台,用一根绣针、一腔热忱,向世界讲述云南彝家绣娘的传承与创新故事。

王陆芬讲述她的奋进故事(郑义 摄)
八岁执针:绣出文化基因里的“致富梦”
“在我们村,老人们常说‘绣不好花,就嫁不出去’。”王陆芬的童年浸染在彝族刺绣的斑斓色彩中。八岁那年,她跟着外婆学起针法,十五岁时,第一幅绣品竟卖出126元。这笔“巨款”让她既惊喜又困惑:老祖宗的手艺,真能成为致富的门路吗?
婚后,王陆芬与丈夫做起水果生意,年收入二十万元,但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悄悄拿出绣绷,在针脚穿梭间寻找内心的平静。“刺绣不仅是手艺,更是融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2013年,县领导一句“能否回村带动刺绣产业?”如火种一般点燃了她深埋多年的梦想。尽管面临放弃稳定生意的抉择,她依然选择回到彝族村寨,用一根绣针开启非遗振兴的征程。
破局:从“16名绣娘”到产业化之路
动员绣娘的过程远比想象艰难。老绣娘们顾虑重重:“绣花能挣钱?田地、娃娃、老人谁来管?”王陆芬的母亲磨破嘴皮,最终在废弃小学教室里“开课”,带着16名上有老下有小的妇女,从零开始。然而,第一批绣品因款式老旧无人问津,绣娘们心灰意冷,有人砸了绣架,有人烧了绣片,队伍濒临解散。
“县里得知后,第一时间帮我们申请扶持项目。”王陆芬带着绣娘赴楚雄、大理、上海、苏州等地学习,将传统针法与现代设计融合,王陆芬的父亲卖掉运水果的货车,母亲变卖嫁妆支持材料采购。创新后的绣品逐渐打开市场,合作社、公司、协会相继成立,王陆芬的儿子杨拼也从“中国非遗人群研培计划”学成归来,负责设计与开发。
绣针挑起“金饭碗”:3000名绣娘的指尖致富
“有一位绣娘家庭曾十分贫困,村干部说她家脱贫‘如登天’。”王陆芬回忆道。她每天手把手教绣花,这位绣娘后来成为合作社骨干,从危楼搬进三层小楼,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华韵公司累计培训农村绣娘6000余名,签约合同绣娘3000余名,通过“居家灵活就业”模式,让绣娘们足不出户实现增收。截至2023年,公司生产销售10余万件产品,销售额达6000余万元,彝绣文创新品登上“东南亚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旅游交易博览会”等145个国际国内平台,斩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等81项荣誉。
更令人骄傲的是,绣娘们将“高铁梦”绣进人民大会堂——这幅长3米、宽1.5米的绣品,以彝族传统针法呈现高铁穿山越岭的场景,成为非遗与时代共鸣的见证。
从“嫁妆标尺”到“文化之门”:绣出中华文明的世界表达
“过去,彝绣是衡量能否嫁出去的标尺;现在,它是致富的桥梁。”杨拼动情地说。83岁的老绣娘枕头下藏着未完成的绣片,手工费被捆扎得整整齐齐;少女们为做嫁妆挑灯夜战,鲜红的指尖跃动着传承的活力。彝绣的传承,从一个人到一个村,再到许多村;从守正到创新,完成华丽转身。
“我梦想着,彝绣能像丝绸、瓷器一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之门。”王陆芬说。如今,公司正拓展数字化版权交易,打造集传承、研究、生产为一体的基地,让彝绣搭载科技翅膀飞向全球。

针脚里的文化自信:绣出乡村振兴的“金凤凰”
“所有刺绣人拿起针线时的坦然欣慰,都是对民族文化的深情解读。”王陆芬认为,彝绣不仅是非遗技艺,还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少女针法到“绣出来的高铁梦”,从危楼到小楼,彝绣用一根线串起文化基因与时代脉搏。
“我会带着老祖宗的技艺、绣娘们的梦想,一直走下去。”王陆芬的誓言,化作绣品上振翅欲飞的金凤凰。这只披着七彩云霞的“文化使者”,正带着中国三七之乡的祝福,飞向世界舞台。
从八岁学艺到全国人大代表,从废弃教室到国际展会,王陆芬用一根绣针“绣”出非遗振兴乡村的崭新之路。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缩影;她的梦想,正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在云岭大地上绽放绚烂光彩。(记者 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