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瓜蒌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引擎”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秋日的安徽庐江汤池镇金冲村,田垄间的瓜蒌架郁郁葱葱,一颗颗饱满的瓜蒌垂挂其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运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与几年前金冲村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曾经的金冲村,集体经济薄弱,缺乏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乡村发展动力不足。为破解这一难题,村两委主动出击,立足自身土地资源禀赋,引进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精准发力培育药用瓜蒌特色产业,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土地资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让小小的瓜蒌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硬核引擎”!

瓜蒌垂挂其间(吴丹丹 摄)

一方面,基地采用瓜蒌子与山核桃立体套种模式,充分发挥物种互补优势,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短期看瓜蒌,1—2年挂果见效,快速回笼资金;长期靠山核桃,多年培育后稳产高收,筑牢收益根基。另一方面,传统瓜蒌产业聚焦食用炒货领域,受市场波动影响大、附加值偏低,始终难以突破“小散弱”的瓶颈。金冲村瓜蒌产业基地引入药用瓜蒌产业后,格局彻底重塑。基地以订单模式直供药企,300余亩基地首批产量就达20万公斤,产值超160万元,彻底改变了过去“看天吃饭、靠市定价”的被动局面。同时,药用标准的严苛要求反向推动产业向精细化、标准化升级,形成了“企业+标准+订单”的模式,让瓜蒌产业真正成为扎根乡土的“常青树”。

瓜蒌丰收(吴丹丹 摄)

瓜蒌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村民打开了多元增收的“黄金通道”。最直接的是务工收入的稳定增长,瓜蒌采摘季,基地20余名务工村民每天能获得150元报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更具长远价值的是“技能增收”,部分村民在基地长期务工过程中,系统掌握了药用瓜蒌“九成熟采摘”“精准施肥”“绿色防虫”等专业技术,从传统农民转变为“懂技术、会管理”的产业工人,并尝试小规模种植药用瓜蒌,通过企业统一收购实现“创业增收”。这种“务工+技能+创业”的增收模式,让村民从产业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田间地头致富”的美好愿景。

从“青果果”到“金果果”,从“零食”到“药材”,瓜蒌藤蔓在田间延伸的不仅是产业的脉络,更串联起村集体壮大、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吴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