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信用”变“硬资产”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每年的六月中旬,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李家店乡1.4万亩的金银花正值采摘的关键时期,姚川村村民杨春晖在这个时节是最忙的,也是最省心的。

而在往年,这个时节他满是愁绪。

作为当地片区里不小的金银花收购商,过去每到收花期,他都被“钱”困住:收花得给农户现钱,鲜花易烂,储藏、烘干要花钱;要是卖得不好,药材堆在仓库压着资金,来年收花的钱都凑不齐。

“由于没东西抵押,申请银行贷款成了问题。”说起过去的难处,杨春晖无奈地笑了笑,“但从2024年开始,这事就翻篇了。”

他点开手机:“你瞧,这是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金银花贷’申请页面,填完相关信息,当天下午50万元就到账了。不用找人担保、不用拿东西抵押,就靠平时的好信用;想用多少取多少,剩下的还回去,不算利息。”

杨春晖的经历,不是个例。

定西是“中国药都”,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但产业链里的中小微企业、农户,常年被“融资难、融资贵”困住,传统信贷产品“一刀切”,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

“过去很多年,‘想干事、没钱干’是这里的通病——农户‘没抵押贷不到’,加工户‘仓库里的药材换不来钱’,经销商‘压着货款转不开’,传统银行贷款都要‘抵押、按年算利息’,跟不上中药材种植、加工的节气节奏。”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耀介绍,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是金银花鲜花大量采摘和收购的季节,公司全部采用现金的方式向农户收购,大概需要4000余万元的现金流。这是很大的一笔钱,没有银行资金支持,对于企业来说,负担还是很大。

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风险管理部经理马兴民介绍,金银花3年挂果、5年盛花期,而传统信贷产品期限多为一年以上,这与金银花的生长周期严重错配,再加上农村银行网点服务半径平均超过15公里,农户往返办贷耗时一天到两天,金银花交易支付结算多以现金为主,往年每逢金银花采摘季,外地商贩与务工人员的资金周转常因资金短缺受阻。

“金融机构不是不愿支持,而是缺乏有效的风控手段。”定西市财政局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连晓莉直言,“中药材产业主体分散、资产特殊、周期性强,与传统信贷模式显得格格不入。”

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促进定西市“中国药都”战略的推进,2024年,定西市以获得信贷指标突破为抓手,推出“药财惠贷”金融服务品牌。构建覆盖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全环节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其核心是将道地药材资源转化为金融信用资产,形成“金融+产业”的良性循环。

连晓莉详细地解释了这一模式:上游针对种植户“轻资产、缺抵押”痛点,联合政府、银行与担保机构构建三方风险分担机制,通过“合作社+农户”批量授信,将传统“单户授信”升级为“产业链授信”;中游帮助加工企业扩大再生产,创新设计“存货质押”动态融资方案,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对仓储药材实时估值,将静态存货转化为“可融资资产”;下游依托核心企业的采购订单和应收账款数据,开发“税易贷”“应收账款抵押贷”等产品,精准满足经销商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形成“以销定贷、产销闭环”的资金流。

仅在岷县,这一模式已覆盖90%的产业链主体,截至目前,岷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中药材产业贷款2万户、26.16亿元;中药材产业存量贷款4.4万户、47.87亿元。

更关键的是,定西还通过政府、市场、银行三方协同,重新制定农村信用评价机制——把“软信用”变成“硬资产”,把“信用数据”变成“融资资本”。通过“政府评级、市场增信、整村授信”三评联动,对信用好的主体搞“名单制”管理,进了名单就能办理免抵押贷款。

靠着政府背书的“白名单”、多维度增信的“组合拳”、整村授信“全覆盖”模式,定西实现了“信用变信贷”“村村有授信、户户可贷款”,给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金融动能。

现在,定西以行政村为单位搞“地毯式”信用建档,还推出线上小额信用贷,覆盖了所有行政村。

马兴民说,从2024年开始,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在全县金银花种植产区开展集中授信、现场办贷活动,信贷员跟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去,看农户种了多少年金银花、往年产量多少、有没有欠过别人钱,评个信用等级,把符合条件的农户列成“名单”,名单里的人不用跑信用社,手机上申请,当天就能放款。

这就及时解决了金银花种植、收购、加工等环节中的信贷需求,充足的信贷资金和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金银花特色产业。截至目前,通渭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为当地农户和企业办理“金银花贷”3300笔、2.08亿元。

在“千年药乡”“中国当归之乡”岷县,这场金融变革更彻底。

岷县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建介绍,岷县紧扣“产业提升工程”,以岷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一边打通融资渠道,把金融服务往前移,一边结合当地情况,针对不同主体“量身定制”产品。

对中小微企业搞“一企一策”,根据企业的纳税信用、在产业链里的地位动态调利率,最高能下浮170个基点,帮企业搞技术升级;对药材大户设计“阶梯利率+循环授信”,贷款期限能按生产周期在3个月到3年之间灵活调,正好匹配药材收购的季节性资金波动;对散种的农户,就靠“整村授信”,执行固定优惠利率,纯信用贷款当天申请、当天放款,把普惠金融落到了实处。

甘肃岷县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把中药材产业当作重点支持领域。”甘肃岷县农村商业银行副行长赵晖说,他们靠多种产品组合,满足种植户、加工户、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还把“岷归贷”做成了当地金融服务的“金名片”。截至目前,已经发放了“岷归贷”20005笔、15.44亿元。

连晓莉说,定西把金融创新深扎进中医药产业的各个环节,不光系统性解决了农业产业融资的老问题,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金融+特色产业”样板。这背后是三大转变:从“被动授信”变成“产业增信”的信贷逻辑变革,从“通用产品”改成“按场景定制”的服务模式升级,从“单点突破”升级成“各方一起建生态”的营商环境迭代,这套模式也成了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破解融资难的“定西方案”。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定西全市累计投放中医药产业贷款76.5亿元,贷款余额突破111.5亿元,同比增长26.33%,实实在在推动了“中国药都”的高质量发展。(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刘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