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老作为一位农业‘土专家’,长期扎根农村,为三农建设不懈努力,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的‘工匠精神’令人感动。”10月24日,谈起邓保友老人托人送来的沉甸甸的“礼物”——一箱“何首乌红薯”,河南省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杨明东动情地说道。
邓保友是邓州市白牛镇土楼村村民,今年81岁。高中毕业的他,从1973年开始痴迷科学研究。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红薯有许多特殊功效,如果和药用植物杂交,营养肯定会更丰富,更加有益于人体健康。刚开始,他选择的是红薯和黄精杂交,没有成功。随后,用红薯和党参、山药杂交,也失败了。他没有气馁,又把目光瞄准了何首乌。
“红薯是旋花科植物,何首乌是蓼科植物,两者是远缘杂交,难度特别大。”邓保友说。他使用最常见的镊子、放大镜、小剪子、手电筒等工具自制授粉器,早出晚归,累计杂交授粉15000余次。获取种子,育苗移栽。2018年,“何首乌红薯”培育成功。2023年,“邓薯1号”“邓薯2号”相继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邓保友也因成绩突出,荣获河南省“先进农村科普带头人”、邓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金秋十月,邓保友一家种植的“何首乌红薯”喜获丰收。经过邓州市总工会牵线搭桥,他特别想和劳模教师杨明东分享劳动果实。
“我孙子今年从一高中毕业,考入西南交通大学。我知道老师培养一个高材生不容易,付出了千辛万苦,一年365天朝思暮想,一心扑在教学上。我们同样都是呕心沥血。”精神矍铄的邓保友饱含深情地说,“希望杨老师吃了我的‘何首乌红薯’后,身体更加健康,教学更有活力,培养出更多优秀学生。希望杨老师延年益寿,把他的才华源源不断地献到教育事业上。”
杨明东1995年参加工作,30年来坚守教学一线,因材施教,今年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先进个人称号。“看着那一个个还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红薯,仿佛看到了年逾80的邓老仍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我想,我也该在自己的三分地上忙碌了。”杨明东边笑边走向教室。(记者 李向东 通讯员 王中献 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