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长子焕新颜 戈壁油城谱新篇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今年10月,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秋意正浓。29日,克拉玛依便将迎来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的重要时刻。从1955年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打破“中国贫油论”,到如今成为经济活力迸发、生态底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这座以石油命名的城市,正以“加‘油’争‘气’”的坚守、“算力蝶变”的突破、“绿满油城”的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中书写着“走在前、作表率”的时代答卷。

加“油”争“气”:能源长子扛起国家能源安全重任

“克拉玛依,我要为你歌唱,你是大西北的宝石,镶嵌在戈壁上……”一曲《克拉玛依之歌》,唱出了这座城市与石油的深厚羁绊。作为新中国石油工业“长子”,克拉玛依油田始终是中国陆上油气增储上产的核心战场,70年来从未动摇。

翻开克拉玛依的能源答卷,一组组数据见证着“长子”的担当:1956年,油田油气产量仅3.3万吨;2024年,这一数字飙升至1856万吨,实现连续23年稳产千万吨以上;2025年,全市正全力冲刺油气当量2000万吨的新目标,向着“十四五”末建成年产2000万吨大油田的蓝图稳步迈进。

在常规油气开发持续发力的同时,克拉玛依更在资源高效利用上寻求新突破。作为全疆首个实现油砂矿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城市,克拉玛依实施的油砂矿产能建设项目成效显著,2025年油砂油产量将达12万吨,权益油气当量突破30万吨。与此同时,百万吨级地方油气集团从蓝图走向现实,不仅为国家能源安全再添屏障,更让资源开发的红利切实惠及地方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算力蝶变:戈壁油城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

“过去提起克拉玛依,人们想到的是抽油机;现在再提克拉玛依,不少人会说起数据中心。”这是近年来当地干部群众对家乡变化的直观感受。从“戈壁油城”到“算力新城”,克拉玛依正以数字经济为笔,在戈壁滩上绘就转型新图景。

走进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已建成6大数据中心,6.5万个标准机柜整齐排列,指示灯的闪烁间,流淌着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算力血液”。截至目前,这里已形成6200PB存力、1.7万P智能算力的服务能力,规模稳居全疆首位、西北前列,成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中不可或缺的西部节点。

为让“西部算力”更好服务“东部需求”,克拉玛依主动搭建跨区域合作桥梁。克拉玛依与北京海淀区、上海经信委、深圳南山区、甘肃庆阳市建立“算力对子”,创新打造“疆算入京”“疆算入沪”等合作模式,将西北的算力优势与东部的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如今,这里不仅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单体影视动漫渲染基地,更聚集了180余家数字经济企业(项目),AI训练、跨境数据服务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十四五”以来数字经济核心产值年均增长超15%,昔日戈壁油城正成为西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标杆”。

绿满油城:工业与生态绘就和谐共生新画卷

“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这是克拉玛依建市初期的真实写照;如今再看克拉玛依,湿地公园星罗棋布,大小湖泊点缀城区,15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安家,鹅喉羚在抽油机旁悠闲觅食的画面,成为这座工业城市最动人的生态注脚。

70年来,克拉玛依始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克拉玛依创新探索“碳负担”变“碳资源”的路径:2024年通过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捕集50多万吨二氧化碳用于注碳驱油,固碳效果相当于500多万棵树一年的固碳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能源结构优化上,克拉玛依同样步履铿锵。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达587万千瓦,在建规模206万千瓦,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正加速推进;作为自治区首批氢能产业示范区,克拉玛依建成中石油在疆首个加氢站,开通全疆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绿色氢基能源生产基地的轮廓日益清晰。

生态治理的成效,写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上:三代克拉玛依人接续引水植绿,让城区绿地率从不足1%提升至44.2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6平方米。从“不毛之地”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克拉玛依用70年时间证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完全可以和谐共生。

站在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的新起点,克拉玛依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凯表示:“我们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既守住‘能源安全’的基本盘,又走好‘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让这座为梦想加油的城市,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如今的克拉玛依,抽油机与数据中心共存,戈壁滩与绿草地相映,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目标阔步前行。(记者 查燕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