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新村的蜕变之路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这次回乡,家乡的崭新面貌让我倍感惊喜,平坦的沥青路通到了每家每户,满眼的绿意取代了曾经的杂乱,还有那座承载乡愁的民俗博物馆,都成了我带朋友参观的‘打卡点’,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明新村“家国同庆共绘新篇—返乡党员见面日”主题党日活动中,返乡党员韩瑞新看到家乡从内到外的改变,道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地处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西南部的明新村,曾是一个村容杂乱、产业薄弱的“脏乱穷”典型山村。近年来,明新村紧扣“强班子、促增收、惠民生”三大核心,以“强班子固根基、促增收增活力、提环境惠民生”的“三步走”策略为抓手,稳步实现从“脏乱穷”到“整洁美”、由“乱”到“治”的蜕变。如今,这个昔日的落后村已破茧而出,先后摘得国家级森林乡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卫生村等一块块金字招牌。

强基固本筑牢堡垒建机制

“以前来村委会,屋顶漏雨,墙皮脱落,连个像样的开会地方都没有,干部没精神,群众有怨气。”回忆起过去的村两委办公室,老党员尹训友连连摇头。办公场所的破败,是当时明新村班子涣散、干群关系紧张的缩影。

改变,从村党支部的主动担当开始。镇党委回引在外能人刘祥印担任村支书,为彻底扭转“无法办公”的窘境,村党支部毅然出资10万元铺设地砖、焕新墙板、重新吊顶、更换门窗,对办公场所进行全方位改造,让破败的村部焕然一新,也为服务群众和日常工作提供了安全、舒适的阵地保障。

场所焕新只是第一步,破题“长效治理”、实现“人心重建”才是关键。明新村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三务”公开、组织生活会等基本制度,并因地制宜划分全村为1个网格3个片区,创新探索出“支部联片区、片区联党员、党员联群众,明确五项党员责任”的“一网三联五责”工作法,由党员分片联系群众,构建起规范高效的治理体系。

网格员雷红梅感触颇深:“去年夏天,我联系的网格有1户村民家的自来水管道破裂,她在微信群里一说,片区党员当天就联系工人修好了,这种小事办多了,老百姓的心自然就和我们贴得近了。”该工作法实施以来,已累计帮办代办群众诉求200余件,精准策划实施民生实事30余件。

村庄环境美(陈肖艳 摄)

盘活资源清理“三资”促增收

班子建强了,但村集体增收问题如何破解?农户零散种植不成规模,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历史遗留的不规范合同、资源侵占等问题成为压在明新村发展路上的沉重包袱。

啃下“历史账”,先从清理资源乱占入手。村两委组成工作组,带着政策文件挨家挨户串门,既讲法律规定,也算集体发展账。面对不理解甚至抵触,他们磨破了嘴皮、跑穿了鞋底,最终成功清理出260余亩被闲置占用的土地,通过统一发包,每年能为村集体稳增收入15万元。

真正让集体和村民“双受益”的,是支部领办的合作社。2023年,明新村成立三香红农业专业合作社,刘祥印先拿自家“开刀”—带头砍掉了5000余棵杨树,腾空40亩土地。“这些树是不少钱,但占着好地种不成粮食,要搞规模种植就得腾空间!”村支书带头,村民跟着动,合作社很快流转600余亩零散或弃耕土地,搞起玉米小麦机械化种植。

“以前种3亩地累死累活,一年也就挣几千块,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我还能在合作社打零工挣工资,每亩有租金,年底还能领720元分红,收入翻了一番还不止!”村民刘全财脸上满是笑意。如今,合作社通过统一耕种、统一售卖,每年再为集体增收15万元,明新村彻底甩掉“零收入”帽子,走出了集体强、村民富的新路子。

留住乡愁(陈肖艳 摄)

美化提升环境蜕变惠民生

“班子强了,腰包鼓了,可如果乡亲们还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里,那就谈不上真正的幸福。”刘祥印在党员大会上的一席话,道出了村民们的新期盼,也开启了明新村强村富民的第三步—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班子和党员带头清理私搭乱建60余处,积极对上争取“四好公路”项目资金120万元,畅通断头路4条并铺设沥青,实现全村胡同硬化全覆盖,极大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村集体投资80余万元将封闭式村部改造为开放式服务阵地。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投资130余万元实施美化、绿化、亮化的“三化”工作,彩绘沿路墙面5000平方米,安装高品质路灯65盏,在街巷栽植桂花、月季、冬青、红叶石楠7000余株,极大美化了村庄环境,精心打造了“一户一景”的“明新名片”,让乡村颜值与宜居度同步提升。

“这个收音机,我奶奶用过,那个茶壶,我们家以前也有……”国庆假期期间,明新村民俗博物馆成了返乡村民们的“乡愁时光机”,也成为了红色研学路线上的热门打卡点。为抢抓东陆房红色文旅片区“跨村联建”机遇,明新村投资120万元建设占地600平方米的明新村民俗馆并升级改造2次,馆藏古董瓷器、革命文物、老旧物件等各类藏品1500余件,对外免费开放,明新村民俗博物馆既留住了乡村记忆,更激活了文旅融合的一池春水,建成以来明新村已接待各类旅游、观光、研学活动400余批次。

强班子、促增收、美环境,明新村的“三步走”策略,走出了山乡巨变的加速度,也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宽路子。如今,漫步明新村,街巷洁净、屋舍整齐,绿植鲜花点缀其间。民俗馆内,往来游客让乡愁可触、记忆鲜活,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