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止步 绿意延绵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金秋时节,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万亩沙地上依然绿意葱茏。穿沙公路连通四方,名为“三北”的树木向下延伸的根系,恰似一代代治沙人张开的双手,掌心纹路里镌刻着无声的誓言:锁住“黄龙”的咽喉。在这里,绿意破沙而出,奇迹于指缝间生长。

描绘治沙蓝图

筑牢生态根基

奈曼旗境内分布着老哈河、教来河两大沙带,全旗沙化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0.2%以上,其中固定沙地171万亩,半固定沙地292万亩,流动沙地395万亩,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15%。

这片曾被沙害荼毒的土地,扩绿行动从未停止。多年来,奈曼旗实施多个防沙治沙工程,其中,以中国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为框架推进。

今年3月份,“三北”六期生态建设工程在奈曼旗吹响冲锋号,老哈河流域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新一轮防沙治沙战役打响,标志着奈曼旗2025年度重大生态工程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八仙筒镇南图勒恩嘎查是三北六期老哈河流域造林任务重点区域之一。八仙筒镇林业负责人朱亚清介绍,这片沙地曾是第六次全国荒漠化普查认定的重度沙化区。为确保“栽一棵 活一棵”,春季造林时采取了科学造林方法。通过乔木、灌木、草带立体配置,构建起层次鲜明的防护体系,形成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廊”。

“通过三北六期项目实施,栽植乔木、灌木,三年管护期以后达到成林标准,对八仙筒镇辖区科尔沁沙地腹地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朱亚清说

在“三北”这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的支撑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奈曼旗境内还先后实施多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工程,如为解决京津地区的风沙问题而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由通辽市启动的旨在集中治理科尔沁沙地的风沙危害、改善生态环境的“5820”工程,针对山区地形地貌实施的小流域治理工程等等。绿色的版图正在不断地在奈曼旗扩散。

2025年,奈曼旗完成老哈河流域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任务43.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5.7万亩,人工种草9万亩,封沙育林17万亩,工程固沙1.7万亩。

四十多年来,奈曼旗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450万亩以上。不仅筑牢了绿色屏障,更与奈曼旗“以路治沙”的创新模式形成了互利互促的有机整体。

探索治沙新径

激活内生动力

推行以路治沙,就是依托修筑穿沙公路,将沙地分割开来,形成若干小片沙地分而治之。这样做既降低治理难度,也在沙区打通了通道、保障物资运输,大幅提升了治理的可操作性和效率,使得大规模、系统化造林扩绿成为可能。

奈曼旗于1999年建成首条“巴苇”穿沙公路后,当年即在两侧完成治沙面积4.2万亩。

穿沙公路(孟来 摄)

奈曼旗常兴穿沙公路如今已是一片绿意盈盈。奈曼旗铭泽林沙产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国红却仍然记得十年前第一次站在这里的场景。

“一片光秃秃的,一点绿色也看不到,沙子经常一夜之间‘上路’,需要铲车开道才能继续走。”孙国红说。得益于林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大家严格按照施工作业设计实施综合治理。过程中严把苗木选购、运输、栽植、抗旱等关键环节。最终使整片造林区域由白茫茫的明沙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绿洲。

一座瞭望塔在此处建成,供人们登高望远,所见美景画图难足。远处,一抹明晃晃的黄沙自天地交界处显露一角——那便是奈曼旗宝古图沙漠旅游区。人们既驯服了浩瀚沙海,又为其留出从容呼吸的余地;沙漠也因此呈现出一种近乎乖顺的姿态,吸引游客前来欣赏,与人类和谐共生。

截至目前,奈曼旗已修筑总长396公里十条穿沙公路,还有四条穿沙公路今年已开始动工建设,总长度约72公里。纵横交错的穿沙公路将全旗的两大沙带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方块,使绿色逐步向沙地延伸扩展,建起了紧密联系的治沙“防线”。

“这一条条穿沙公路不单是脱贫致富路,也是生态景观路,更是旅游观光路,为沙区的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效的环境保护。”奈曼旗林业局正高级工程师朱振民说。

凝聚治沙合力

绘就绿满山河

虽饱受风沙之苦,但奈曼旗44万各族群众却以坚韧为铠,以绿色为梦,一代一代传承着治沙精神。他们是希日莫,创造出精巧的“小生物圈”治沙模式;是宝秀兰,被誉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是席根小,荣获“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他们是奈曼旗治沙大军中最闪亮的星,更是这片土地上万千治沙人的真实缩影。

而孙国红,正是这万千治沙人中的一员。

作为一名“林二代”,他自幼便常听曾任奈曼旗林业局局长的父亲将“治沙”二字挂在嘴边。2015年,终于积累了一定积蓄的孙国红毅然决然的投入到了防沙治沙工程中。

回忆起第一次承接治沙工程时,他望着眼前植被稀少、风揭沙埋、干旱少雨的恶劣环境心中也十分没底,但内心深埋许久的治沙梦给了他人定胜天的勇气。在乔灌混交种植的思路下,孙国红和奈曼旗林业局工作人员实验性的在沙漠种植樟子松、锦鸡儿、五角枫、旱榆等树种,最后发现樟子松和锦鸡儿(老虎刺)以及山杏树最适合这里的环境。

“试验下来,怎么选树种、树苗的规格,起码我们都比别人有经验了。”孙国红说。

自此之后,孙国红便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承接大规模造林绿化防沙治沙工程,多年来完成和进行中的造林面积达到20余万亩。不仅在奈曼旗铺下一片片绿,也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为当地群众带来一份收入,同时还培养一批富有种植和养护经验的林业工人。

在位于奈曼旗苇莲苏乡的沙地深处,今年三月份栽下的樟子松已经长出新的枝芽,眼下正在进行管护作业。造林工人郭少杰见到孙国红的到来,高兴地说:“第四轮管护马上就要完成了,目前来看苗木的成活率在90%到95%之间。”

林业工人正在进行苗木管护(杨悦 摄)

阳光把郭少杰的皮肤晒得黢黑,他介绍:“一共要浇7遍,持续到十二月初浇最后一遍上冻水才算完工,持续三年保证树木成活。”

站在一棵樟子松旁,孙国红伸出手轻轻抚摸它粗糙的枝干,目光里满是感慨,“我总觉得自己没有付出什么,但看到这些树都活了下来,沙漠一点点变绿,我又觉得自己还是取得了一点成果,为后人作出了一点贡献。”

从国家“三北”工程的宏大布局,到“以路治沙”的基层智慧,再到一代代治沙人坚韧而温情的守望……奈曼旗的扩绿征程,不仅是一场场生态战役,更是一项守护国家安全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使命。这里的每一片林、每一条路、每一滴汗,都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筑起一道绿色长城,让风沙止步,让绿意延绵,让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更加壮美。(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