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掘金”!甘肃临洮百合产值实现“三级跳”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金秋时节,甘肃省临洮县的群山间涌动着丰收的热潮。中铺镇蒋家山村的百合田里,农户们挥舞锄头,洁白饱满的鳞茎接连破土,田埂上的收购商争相询价;辛店镇康家崖育苗中心的组培室内脱毒苗长势喜人,为来年种植储备“科技能量”;中铺镇的加工车间里,真空包装机不停运转,将新鲜百合封装发往全国——这幅“种、育、加、销”全链条忙碌的图景,正是临洮县以“小百合”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的生动缩影。

临洮县温凉湿润的气候、疏松肥沃的土壤,为百合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产出的“临洮甜百合”,以色泽洁白、瓣大肉厚、口感细腻、甘甜无渣的特质闻名,不仅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更先后斩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甘肃省名牌产品”等荣誉,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经过多年培育,如今全县百合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覆盖9个乡镇62个村,其中中铺镇作为核心产区,种植面积达2.8万亩,亩产稳定在1500斤左右,仅中铺镇百合年产值就突破1.5亿元,让“小百合”真正长成了富民兴镇的“大产业”。

产业要壮大,科技是内核。早在2018年,临洮县就联合中国科学院、省农科院,依托甘肃三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辛店镇建成1200平方米的百合脱毒组织培养中心,年产能达2000万苗,兰州百合、中北1号等优质品种在此培育;红旗乡、辛店镇的70亩扩繁基地,每年可提供800亩大田所需的脱毒种球。为让农户共享科技红利,县里还推行百合脱毒种球“一分田”工程,对“三类户”、脱贫户分别给予每粒2元、1.5元的补助,累计采购200万粒种球,在7个乡镇30个村落地,从源头破解了传统种植中品种退化、产量下降的难题。

走进临洮恒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百合加工车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气息。一颗颗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百合,在这里经历了一场“华丽变身”。它们不再仅仅是菜市场里的“土疙瘩”,而是被精深加工成百合干、真空鲜百合、“百合益π”原浆饮品、即食百合银耳莲子羹等高附加值产品。一条从组培繁育、标准化种植、科学采收,到清洗分选、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电商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已然成型。

“我们建成真空装鲜百合、百合原浆饮品等4条现代化生产线,年产能覆盖25吨百合干、170吨鲜百合、25万盒即食羹品及1300万袋原浆饮品;同时配备1.98万立方米的冷藏保鲜库,为产品新鲜度保驾护航。”临洮恒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献说。

从“种得好”到“卖得俏”,全链条发展是关键。在中铺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引擎”,镇干部下沉田间宣传品质标准,“邻里互助队”互帮采收,小康家园加工聚集点年加工量突破1500吨。

统计显示,临洮全县已成立94家百合专业合作社、16家规模化加工企业协同发力,雪源金正、恒德源等龙头企业建成质量安全追溯点,247亩有机百合、2000亩绿色百合通过认证,65座保鲜库提供1.08万吨贮藏能力,年加工总量达6000吨,真空包装鲜百合、散片真空碗装百合等产品,60%销往广东、30%发往上海,远销长沙、武汉、新疆等地。(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赵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