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五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举办。这场以“耕耘乡村向未来”为主题的盛会,首次从江苏移师云南,16位来自云岭大地的新农民登上舞台,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与土地共生、与乡村共荣的奋斗故事。其中,云南石林阳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小燕,以“人参果产业二代领航者”的身份,向全国观众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在乡村振兴中的智慧与担当。

喀斯特地貌上的“金果果”传奇
石林,这片拥有1.5亿年历史的喀斯特地貌奇观,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更孕育着彝族撒尼人《阿诗玛》传说中“断得弯不得”的坚韧精神。1992年,一种来自南美洲的水果——人参果(学名香瓜茄)在此试种成功。金黄的果皮上点缀着淡紫色花纹,果肉晶莹如玉,香甜多汁的特质与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气候、土壤完美契合。然而,当时的人参果产业尚在蹒跚学步:自育自繁的种苗退化严重,农民种植技术粗放,市场认知度低,这一“金果果”并未给乡亲们带来预期的收益。
“我从小看着父辈在田间劳作,种玉米和传统经济作物,一年到头忙得团团转,收入却始终上不去。”冯小燕回忆道。2012年,湖南农业专家周和平的到来点燃了希望。他带领村民成立首个专业合作社,将人参果推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品种退化、技术滞后等问题仍如巨石横亘。直到2018年,冯小燕决定打破僵局:她搭建了石林首个简易育苗棚,誓要培育出优质种苗。
从失败到突破:科技赋能的育苗革命
现实很快泼来一盆冷水。首批种苗成活率不足50%,数万元投入化为泡影。“那一刻,我也想过放弃,但乡亲们期待的眼神让我咬牙坚持。”冯小燕带着团队扎进大棚,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甚至远赴云南省农科院取经。经过上百次试验,她终于摸索出一套“隔离温室+进口基质+脱毒母本苗+茎尖扦插”的育苗技术。新方法培育的种苗健壮无病毒,移栽成活率飙升至95%以上,品质与产量双双跃升。
技术突破带来产业质变。在政府支持下,阳丰农业建成110亩标准化繁育基地,拥有5.6万平方米自动化育苗温室,年出苗量达2000万株。种苗不仅覆盖云南全省,更远销甘肃、宁夏、福建等10余个省区。
全产业链布局:从“种苗”到“品牌”的跨越
冯小燕的野心不止于育苗。她推动人参果产业形成“种苗繁育—标准化种植—分拣销售”的完整链条:与昆明市农科院合作筛选新品种,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建立分拣中心,引入智能分级设备;注册“石林人参果”地理标志,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如今,石林县西街口镇已涌现出多家种苗企业,全镇种植面积近20万亩,年产值超30万吨,辐射带动周边4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35亿元。石林,这个曾经的贫困县,一跃成为全球规模领先的人参果种植基地和集散中心。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正接力奋斗。冯小燕的儿子放弃城市工作,返乡投身电商销售,将人参果卖到东南亚;女儿则专注品牌设计,让“金果果”穿上时尚外衣。
未来蓝图:科技与生态的双重奏
面对市场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冯小燕提出两大目标:一是扩大优质种苗产能,让更多农户种上“放心苗”;二是携手科研机构,培育更高产、更绿色、更健康的品种。“我们要让消费者吃上‘生态果’,让土地永葆生机。”她透露,公司正试验“果菌轮作”模式,利用人参果废弃枝条培育食用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站在石林的山巅远眺,冯小燕的眼中满是憧憬。这片曾以《阿诗玛》传说闻名于世的土地,如今正因人参果书写新的传奇。正如她所言:“当游客来石林欣赏奇峰、聆听传说时,别忘了尝一尝人参果——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我们石林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从试验田到现代化基地,从默默无闻到行业标杆,冯小燕用12年时间诠释了“领头雁”的担当。她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新农民的缩影;她的梦想,正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在云岭大地上生根发芽。(记者 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