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坚决扛起农业大市的使命担当,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种业振兴的决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将种业振兴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位置,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系统谋划、多措并举、聚力攻坚,推动种业振兴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顶层设计,种业振兴格局新
海东市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为种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2023年,海东市政府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共同打造高原种业行动方案》,明确了“上下联动、同题共答、共同谋划、发展共享”的总体思路和合力共建、扶优扶强等基本原则,设定了清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
在加强种业法制化建设中,10月10日,《海东市高原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海东市在依法治种、依法兴种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种业长远发展构筑了法治屏障。
保护利用,种业创新基础实
立足高原特色种质资源富集优势,海东市扎实完成了第三次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在海东的任务,全面摸清了资源家底。全市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样品178份,普查审核畜禽品种资源18.12万头(只)。乐都紫皮大蒜、循化线辣椒被认定为优质资源品种,循化蓝青稞、中川热果梨被鉴定为珍稀濒危资源。
同时,加强对八眉猪、海东鸡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的保种场建设和提纯复壮工作。通过原生境与非原生境(种质圃、库)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有效守护了高原特色、珍稀濒危种质资源的安全,为后续育种创新储备了宝贵的遗传材料。
科技攻关,种业竞争核心准
海东市坚持科技兴种,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持续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在杂交油菜和马铃薯育种领域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品种已推广至全国27个省(区、市),并成功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5年出口量达200吨,成为我国首个在国外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牌。“青薯9号”马铃薯品种多年蝉联全国推广面积第一,2024年推广面积达717万亩,高产特性显著。青海省首个自主育成的马铃薯早熟新品种“青薯早1号”于2025年获得登记,丰富了品种结构。
互助土族自治县选育的矮秆抗倒伏小麦新品种“互麦18号”经2025年实测亩产达589.58公斤,表现优异;“互麦19号”旱地品种亦成功培育,2025年两个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达7400亩,为粮食单产提升行动提供了新品种支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科技成果通过转让、许可等方式落地生根。持续实施良种补贴,加强农技推广机构的新品种示范展示,推动良种良法配套。目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8%,良种贡献率高达46%。
基地建设,种业生产规模壮
充分发挥冷凉气候、天然隔离等独特优势,海东市大力推进现代化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基地规模与效益显著,全市农作物制繁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占全省近半壁江山,年制繁种总量约2.2亿公斤,产值达7亿元。其中,杂交油菜制种基地3万亩左右,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12万亩左右。
国家级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平安区成功获批国家级油菜“夏繁”基地,获得国家亿元资金支持,正着力打造杂交油菜加代科研核心区。
互助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杂交春油菜制种基地。展望“十五五”,海东市目标将制种基地面积扩大至35万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提升基地现代化水平,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引大济湟重大建设,加强通水、通路、田间平整,提高耕地产出能力,推广先进农耕和制种适用机械,提升机械化水平。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稳固的生产关系,产值达9.6亿元,带动农户在产业链上人均增收750.6元。
此外,海东市积极融入国家种业振兴大局,争取将杂交油菜、马铃薯制繁种纳入国家“北繁”高地建设体系,成功推动“青杂”系列油菜种子和马铃薯种薯走出国门,2025年实现200吨青杂油菜种子自主出口蒙古国,并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千亩示范展示基地。(记者 申维祖 通讯员 郑惠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