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所小学闲置好几年,荒草都快长到窗户高了,谁能想到现在能变成这么热闹的研学基地?”站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狮南村研学基地的庭院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影指着红砖黛瓦的特色民宿讲述着村庄的蜕变。如今,这里客房满员、游客络绎不绝,瑶族采茶歌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很难想象,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沉寂的闲置校舍。

作为广西生态移民重点区域,平桂区下辖多个水库移民村,长期受困于“闲置资源‘沉睡’,老旧校舍、零散土地无人问津;产业基础‘薄弱’,传统种植养殖抗风险能力弱;移民增收‘乏力’,除了外出务工,鲜有稳定增收渠道”三大难题。
2023年,平桂区生态移民发展中心以“深化改革学用政策强化年”为契机,将目光投向了沙田镇狮南村。狮南村不仅有668.98平方米的闲置校舍,还毗邻狮南水库、小凉河,更保留着瑶族采茶、瑶绣、长桌宴等独特民俗,具备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的天然优势。

“不能让好资源‘躺’着,要让移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平桂区生态移民发展中心主任杨小丽说。一场以“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利益联结”为核心的变革,就此在狮南村拉开序幕。
整合“沉睡资产”,是项目破局的第一步。平桂区采用“移民资金搭台、本土资源唱戏”的思路,将原狮南小学闲置校园分两期开发:一期改造中,教学楼变身拥有17间标准化客房、4个公共活动厅的特色民宿,操场升级为配备户外拓展设施和茶文化长廊的休闲区,可同时满足17个家庭住宿研学;二期则规划建设茶文化展示区,实践体验区,系统呈现茶叶种植历史与瑶族制茶工艺。为避免“重建设、轻运营”,当地还引入专业民宿运营商,负责日常管理与服务,让研学基地既“好看”更“好赚”。
生态与文化,是狮南村产业的“独特标签”。依托狮南水库的秀丽风光与小凉河的蜿蜒景致,当地串联起水库观景台、茶园采摘区、民俗体验点,绘制瑶族采茶主题壁画,打造“沉浸式”文旅氛围。“采茶+长桌宴”“制茶+瑶绣体验”等特色项目应运而生:游客白天挎着竹篓采新茶、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制茶,晚上围坐长桌品尝油茶、腊肉、竹筒饭,还能将自制茶叶与手作瑶绣组合成“专属伴手礼”。
“每个周末都有几十名游客来,我家的腊肉、笋干根本不够卖。”村民曾芳华笑着说,她在研学基地当服务员,每月挣2800元工资,增收渠道一下宽了。
为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平桂区整合线上流量资源,借助民宿运营商的网红主播引流外地客源,依托市、区官媒公众号发布短视频吸引本地游客,更靠游客“晒靓照”的社交裂变形成口碑效应。“去年10月试运营以来,我们已接待研学团队20多批,节假日客房经常满房。”研学基地运营负责人覃文杰介绍。
产业要长久,机制是关键。当地创新构建“企业+合作社+移民户”三级联农机制:沙田镇大中型水库移民经济合作联社统筹闲置资产与土地,企业负责运营管理,移民户通过“就业+创业+分红”多元参与。目前,项目已带动77户移民深度参与,提供5个—10个稳定岗位,累计吸纳100人次以上移民就业。同时,平桂区还联动专业院校开展“送教下乡”,针对性培训餐饮服务、民宿管理、茶叶种植等技能,为产业发展储备100余名实用人才。
如今的狮南村,“沉睡资源”已全面激活,原狮南小学变身研学基地,零散土地种上茶叶形成“狮南茶园”,2栋闲置民房改造成民宿与农家乐。村集体经济预计每年增收15万元以上,移民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更重要的是,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主动参与茶园种植、研学接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乡风愈发浓厚。
“狮南村的实践,为水库移民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杨小丽表示,下一步,平桂区将继续完善项目二期建设,同时推动“狮南经验”在更多移民村落地,让政策红利持续赋能,助力更多水库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王钰 林勇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