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君:让乡愁开花 让云门山生金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云门山下,层峦叠翠之间,坐落着一处新兴的旅游胜地——云门花海。这里亭台相连、花海相映,山水与人文交织成景,凝聚着返乡企业家杨金君的智慧与心血。作为阳高县和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扎根家乡,带头改善民生,从解决村民饮水难题起步,逐步推动生态修复与文旅建设相结合,在云门山上绘就了一幅产业美、生态美、乡村旺的振兴图景。如今,云门山已成为晋北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标志性样本,也为阳高县的县域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云门花海景区(马静波 摄)

杨金君出生于阳高县龙泉镇乳头山村,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十五岁时参军当民兵,十九岁踏上外出务工之路,先后在山东从事餐饮、商场、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凭借勤奋与务实的作风,他很快从普通员工成长为企业管理骨干。随着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杨金君逐渐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20世纪90年代,他毅然辞去稳定职位,投身童装批发与加工领域,事业迅速发展,仓库一度增至七个,成为当地颇具影响力的民营企业家。闲暇时,他坚持学习,广泛研读管理、财务、心理学等书籍,几十年来积累的藏书已铺满家中整面书墙。多年的打拼与学习,让他形成了兼具远见与诚信的经营理念,也为日后返乡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外打拼三十年,杨金君始终牵挂家乡。2014年,他决定返乡建设,带头出资50多万元实施截潜流工程,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题。清冽的自来水流入家家户户,乡亲们喜悦不已。此后,他修缮古庙、建设防洪大坝,并在节日期间为全村发放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2014年至今,累计捐资1372万元,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帮困和教育资助等多个领域,其中资助大学生41人,金额达675.5万元。“父母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乡亲们是我成长的根。看到大家生活变好,就是我最大的满足。”他说。

随着家乡基础条件逐步改善,杨金君开始谋划更长远的发展。他意识到,仅靠单一帮扶难以持续,必须让村庄从“输血”转向“造血”。乳头山村地处云门山脚下,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为发展文旅产业提供了天然优势。2016年,他创立阳高县和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云门山旅游度假区,提出“以长城文化为核心、以边塞文化为主线、以民俗康养为特色”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景区已形成集自然观光、休闲娱乐、康养度假、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布局,成为阳高县文旅产业的新高地。

项目启动初期,杨金君亲自带领团队,推进道路修建、绿化美化、建筑修缮与生态修复等工程。他投入巨资修复云中禅寺、龙王庙等文保古迹,建设网红桥、财运大道、儿童游乐园等16处特色景观,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文旅空间。目前,项目总投资已超过10亿元,修建道路3.5公里,绿化面积2.2万平方米,硬化街面2.1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全面提升,为景区的功能拓展与游客承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杨金君十分注重文化传播与品牌塑造。近年来,他投资拍摄院线电影《羽翼之下》,让“云门花海网红桥”“云中禅寺”等两大文化地标首次通过影视作品走向全国,进一步提升了阳高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认为,这些景区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凝聚着阳高县的地域精神。正因如此,他始终致力于宣传家乡,让更多人了解阳高、走进云门山。文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使周边民宿、农家乐和农特产品销售迎来新机遇,当地群众实现稳步增收,村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云门山也在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夜幕降临,云门山的轮廓在灯光中愈加清晰,亭台楼阁倒映在波光粼粼的花海中,照亮了山村的夜色,也映照出杨金君对家乡的深情。从创业到返乡,从建设基础设施到发展文旅产业,他用十年心血让沉寂的云门山焕发新生,也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马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