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战旗村入选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围绕“文明,让乡村更美好”主题,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于10月29日至30日在陕西省延安市举办,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让党的思想旗帜高高飘扬》文明实践案例入选文明乡风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现场分享战旗村涵养新时代文明乡风的经验与成果,获得参会人员的广泛点赞和好评。

理论宣讲走进田间地头 文明实践嵌入乡村十八坊

“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在战旗村村口,八个大字十分醒目。走在前列的不仅是富足幸福的乡村生活,还是淳朴悠长的乡风文明。战旗村依托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一方面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聘请杨团等10多名专家名人及40多名“三农”学者组建专家学者宣讲团,创新推出访谈、互动、研讨等授课形式,为全国11万多人次开展文明乡风、新农人培训1100多场;另一方面,从村社干部、返乡人才、村民代表中挑选培养50多名本土讲师,成立多个村民工作室,结合村庄变化、邻里间最暖人心的故事,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将党的理论播撒到田间地头。

实践阵地是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前沿窗口。战旗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整合初心馆、村史馆、精彩战旗馆、乡村十八坊、培训学院等资源,形成了连点成片阵地体系。

蜀绣坊、布鞋坊、郫县豆瓣坊……这些都是研学线路的特色点位,游客在体验非遗时,能现场听手艺人讲“守艺就是守心”的故事,在豆瓣晒场就能读懂诚信做酱、传承百年的道理。

战旗村与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结对,连续19年开展大学生进农家活动,学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干农活,晚上摆“龙门阵”,学生把新观念、新知识带到村里,村民给学生讲故事讲实践,许多大学生与村民建立起了亲密关系,“高校+支部+农户”模式被评为“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

主流思想引流文化文艺惠民 点亮成都乡村生活

成都市持续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农村地区文明程度和农村群众精神面貌显著提升,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乡村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等多项全国荣誉。今年5月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简阳成功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同时新增10个全国文明村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33个全国文明村镇,居全国前列。

院坝会宣讲(孙浩  摄)

以文铸魂,以艺赋美。成都始终坚持以主流思想引领乡风文明,以村支书、“新乡贤”、致富能手等为主力组建理论传播队伍,培育“理响成都”“向阳花”“金讲堂”等宣讲品牌,采用院坝会、田埂会、农民夜校等形式开展宣讲活动年均5万余场,年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三下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两万余场,将文艺活动、疾病义诊、政策宣讲等活动送到村民家门口。

都江堰放水节、天府端午龙舟会,每到传统节日,这些民俗活动都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成都将“送文艺”与“种文艺”有机结合,打造“乐动蓉城”文化惠民活动、“成都文化四季风”“百姓大舞台”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举办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年均开展各类惠民文化活动1000余场,推出一批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原创文艺作品。

城乡融合结对赋能 探索乡风文明建设创新路径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更新了空间载体,也升级着创新表达。成都在全市1294个行政村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同时,以农村地区为重点开展文明实践专管员素能提升行动,实施专管员全覆盖培训,举办城乡文明实践交流互鉴活动,提升专管员工作质效。

在成都,青年学子、专家学者都乐于走入田间地头,感受醇美乡风,探寻乡村振兴密码。成都市文明办打造了文明实践“村村行”项目,汇集专家、专管员、大学生等力量,组建300余人的“城乡共创团”,围绕“理论政策宣讲、传统文化弘扬、移风易俗深化、村风村貌提升、产业振兴提质”五大主题,形成品牌项目68个,开展主题示范活动100余场。智慧赋能,整合资源,成都自主开发“文明兴蓉”线上平台,智慧化管理全市文明实践阵地和活动,广泛开展文明乡风主题活动,建立文明银行激励机制,23个区(市)县全覆盖建成积分兑换机制,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感。

区域协同,城乡融合,成都创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结对联动机制,组织全国文明单位与全国文明村镇结对,开展阵地共建、队伍共育、品牌共塑活动1500余场,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兴的文明创建新格局。(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杜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