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鸣声唤醒沉睡地!300亩撂荒地重披“绿装”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秋日的阳光洒在甘肃省通渭县常家河镇二河社的田野上,大型机械驶过之处,五六年的荒草被翻入土层,沉睡的土地在轰鸣声中渐渐苏醒。

这片曾因无路通行、机械难至而荒芜的300余亩耕地,正循着国家耕地保护的政策指引,重归“良田”的本真模样。

大型机械设备正在翻耕(卢博玲 摄)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耕地是百姓最珍视的家底。二河社这300多亩土地,曾承载着97户人家的生计!过去纯靠人力耕种时,村民们需蹚过深沟才能抵达田间,每一株庄稼都凝结着汗水。可当农业生产迈入机械化时代,无路可通的窘境让这片土地逐渐被荒草吞噬,成了乡亲们心中的牵挂。

转机藏在政策的春风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分类推进撂荒地复垦利用”,为沉睡的耕地注入苏醒的力量。恰逢今年秋季雨水丰沛,土地墒情达到近年最佳,固堆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动扛起责任,流转下这300多亩土地,轰鸣的机械随即开进了沉寂的田野。履带碾过荒坡,犁铧划破土层,曾经的乱石与杂草被清理殆尽,一道道新翻的田垄如五线谱般在大地上铺展。

“你看这土,润得能攥出油来!”二河社社长陈军虎蹲在田埂上,指尖捻起湿润的黄土,眼角眉梢满是笑意。按照规划,这片土地将全部铺上地膜,种上高产的饲草玉米——就像鸡川镇、襄南镇的成功实践那样,让“粮改饲”的红利惠及更多农户。地膜将锁住水分,机械将保障丰收,合作社的订单则会让土地的收益稳稳落进乡亲们的口袋。

夕阳为新翻的土地镀上暖金,远处的机械仍在作业。这300亩良田的重生,正是国家“严格耕地总量管控”“提升耕地质量”政策在通渭大地上的生动注脚。从荒草丛生到生机勃发,土地的变迁里藏着农耕文明的基因,更写满了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践行。当第一粒饲草玉米种子播入土壤,播下的不仅是丰收的希望,更是对每一寸耕地最深沉的热爱与守护。(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卢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