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领航产业升级 县域经济添新引擎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壮大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培育特色优势资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这份为行业稳增长量身定制的政策方案,不仅为非金属矿产业划定了转型航道,更让县域经济看到了资源变现的新路径。

在政策红利加速释放的关键节点,我国非金属矿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跃迁?又怎样为县域经济注入新动能?近日,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会长潘东晖在接受专访时,结合行业实践与政策导向,深度解读了这一“大国基石”产业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路径。

“规模扩张”到“质量突围” 

《方案》中“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的目标,为非金属矿行业锚定了清晰的发展坐标。潘东晖指出,在国家政策持续赋能下,行业已完成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十四五”期间,我国主要非金属矿种深加工产品产值比例已接近60%,石墨、萤石、高纯石英等关键矿产产能快速提升,成功破解了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的资源“卡脖子”瓶颈,为光伏硅片、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等产业链国产化筑牢了资源根基。

这一转型背后,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持续发力。作为行业创新的推动者,协会始终聚焦“节能降碳、健康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四大重点领域,通过“非金属矿科学技术奖”评选、科技成果评估等机制筛选优质创新成果,“十四五”以来,累计选出获奖项目176项,完成新技术、新装备评估177项。目前全行业已涌现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及2项单项冠军产品,还建成8个行业重点实验室与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已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

当然,行业发展的进程也清晰表明,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样至关重要。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截止2025年8月1日),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等批准发布非金属矿领域国家和行业标准共149项。其中,全国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06)制修订的达81项,占54.36%;目前,非矿标委会在研的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强制)2项、国家标准(推荐)14项、行业标准31项。

“小众矿物”变“黄金产业”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行业升级的内核,那么产业集聚则是资源变现的关键抓手。《方案》明确提出培育特色优势资源产业集聚区,推动凹凸棒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这将成为县域经济破局的“金钥匙”。

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王爱勤研究员团队根据江苏盱眙、安徽明光、甘肃临泽三地凹凸棒石矿物成因环境的差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与三地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起从资源开采、产品研发、产业化、产品检测、标准和科普产业发展创新服务链和产业链,先后建成了江苏省凹凸棒石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凹凸棒石检测重点实验室、全国非金属矿产品与制品标准化委员会黏土与黏土矿物分技术委员会等支撑服务平台,推动凹凸棒石产业走复合化、功能化、绿色化、智能化之路,有效地促进了凹凸棒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类似的故事正在多地上演。潘东晖介绍,目前全国已形成15个重点非金属矿高效开发利用基地,涵盖广西贺州、四川雅安、江西永丰碳酸钙,信阳珍珠岩,黑龙江萝北、鸡西石墨,安徽凤阳、广东河源、山东沂南、内蒙古通辽、海南文昌、广西北海硅质原料等,其中80%位于县域地区。这些区域通过产业链延伸,资源从“初级原料”向“高端材料”升级,让“小众矿物”真正成为县域经济的“黄金产业”。

“瓶颈突破”到“生态构建”

尽管发展势头向好,但行业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潘东晖坦言,资源开发粗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部分中小矿山“采富弃贫”,全行业尾矿综合利用率仅约40%,远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高端产品供给短板依然存在,半导体级高纯石英砂、高端云母绝缘材料等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格局分散特征明显,全国数十万家非金属矿企业中80%以上为中小微企业,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面向“十五五”,潘东晖表示,行业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强化资源勘查、优化产业布局、突破关键技术”三大任务精准发力。资源端将加强勘查与综合利用,推广尾矿资源化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技术端聚焦高端材料攻关,依托中试平台突破深加工瓶颈,填补关键领域技术空白;产业端则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以头雁效应激发群雁活力,推动行业提质升级。

非金属矿是大国基石,未来将深度融入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潘东晖展望,行业将以科技创新、标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基础材料升级—高端材料突破—应用场景拓展”的产业生态链,同时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

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非金属矿行业不仅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更将让更多县域通过资源赋能实现产业振兴。(张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