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甘霖润沃土 广袤乡村涌绿浪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日,农发行宜章县支行紧扣地方特色农业发展需求,成功获批2.7亿元设施农业固定资产贷款,并迅速完成首笔 1.5亿元资金投放——这笔承载着乡村振兴期盼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精准锚定宜章“粤港澳大湾区”承接地农业产业升级方向,以“获批快、投放实、靶向准”的服务效能,让湘南大地的田畴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晨雾氤氲中,宜章县五岭镇的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调试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远处,天塘镇的连片大棚如银色珍珠串联在青山间,曾经坑洼的田间小道已拓宽硬化成运输专线,横竖交织的衬砌渠道星罗棋布,冷链运输车正停靠在分拣中心旁,等待将新鲜果蔬运往粤港澳大湾区。晨光之下,一幅 “产得出、运得快、卖得好” 的现代农业图景徐徐展开。

作为湖南“南大门”的农业县,宜章曾深陷“种强卖弱、设施滞后”的发展困局:蔬菜基地里,简易竹架撑着破旧塑料膜,灌溉靠人工挑水、施肥凭经验判断,科技应用率不足 30%;全县65%的农田仍沿用“土渠输水”,遇到旱季断流、雨季内涝,标准化灌排系统成了“稀罕物”;更令人揪心的是,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成片撂荒地长满杂草,原本肥沃的耕地渐渐失去生机,三重难题层层叠加,成了制约当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硬瓶颈”,也让“对接大湾区市场”的想法屡屡碰壁。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成了破解困局的“金钥匙”。农发行宜章县支行深入调研后,以 2.7亿元设施农业固定资产贷款为支点,撬动了覆盖6个乡镇27个行政村的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工程。这笔贷款如同春日甘霖,让23530亩流转土地焕发新生:6500亩低效农田变身“旱涝保收”的高产田,4150亩精品果蔬基地建起智能大棚与溯源系统,12880亩大宗蔬菜基地配齐滴灌、分拣线与冷链仓储,从种植到流通的 “全链条升级”,让宜章果蔬有了叩开大湾区市场的 “硬底气”。

五岭镇沿江村种植户笑开了颜,现在通过手机就能远程控制滴灌、调节棚内温湿度,还能实时查看土壤肥力,基地的果蔬都贴了“溯源码”,直供深圳、东莞的商超,收入翻了一番。“大湾区客户就认我们的生态品质,根本不愁卖。”

项目的生态效益同样亮眼。通过土壤改良、节水灌溉与绿色防控技术,项目每年可减少COD排放176吨、总磷排放 37.28吨,相当于新增近千亩生态绿地。“以前化肥农药用得多,现在搞绿色种植,菜价高还抢手。”黄沙镇蔬菜合作社主要负责人喜上眉梢,农发行的绿色信贷模式让他们更坚定了生态种植的路子。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农发行宜章县支行下一步将持续深化 “信贷+产业+生态+市场”模式,进一步贴合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升级,让更多“湘南沃野”的优质农产品直供大湾区,在湘南大地织就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生态优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通讯员 彭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