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赋能 千亩良田上演“稻菌接力”双丰收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秋末冬至的闽南,福建省永春县一都镇仙友村千亩农田刚刚结束稻浪翻滚的金黄时节,又迎来菌菇破土而出的丰收景象。

田间地头,一座座标准化菇棚星罗棋布,一根根菌棒整齐码放,村民们正忙着将稻田种上“新苗”。这种“稻菌轮作”的创新模式,让曾经的“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田”,全镇香菇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年产值突破10亿元。而在这背后,是一张坚强可靠的电网在默默支撑。

土地唤醒:“一田两收” 的绿色变革

“水稻收割后,水田立即翻堆成垄,利用秸秆作基料种植木耳、香菇,亩均增收3万余元。”一都镇仙友村村民冯金木站在自家田埂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位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至今仍记得2012年第一次尝试大棚种植香菇时的艰辛:“当年条件差,年初忙到年底才能收获,虽然收入增加了,但看着地里长不出粮食,心里总不是滋味。”

在一都镇,像冯金木这样的农户不在少数。这个距离县城85公里的偏远山区镇,村民们靠山吃山,发展竹制品加工、香菇种植等产业来提高收入,“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如何提高农业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破解。

作为全国首批“部省合作项目规划与应用实践基地”,近年来,永春县以“镇镇千亩良田”建设为抓手,通过土地整合、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有效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一批高标准农田陆续建成,规模化、机械化、合作化种植模式广泛推广,昔日荒地变良田,农户收益稳步增长。

“稻菌轮作”不仅提高了农田利用效率,还实现了耕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对此,国网福建永春县供电公司更是持续加快山区电网建设,补强电网末端供电能力,积极应对“低空经济”用电需求增长和绿色低碳转型挑战,推动形成跨区域供电保障体系,全力服务“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电随田走:精准服务守护“一田两收”

“菌菇大棚盖到哪里,电就安全送达到哪里。”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一都镇供电所所长徐荣文如是说。

从“稻菌轮作”项目推广以来,徐荣文就带着所里人员分别进村入户,了解村民的用电需求情况,针对农户提出的种植空间需求,加快推进田边电杆、埂边拉线的迁移,并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60公里,新增配变12台总容量5600千伏安,覆盖一都镇18个“稻菌轮作”示范区,让“千亩良田”计划更好落实落地。

考虑农户对于菌类烘干、冻库和种植照明等用电需求,一都镇供电所还推行“田间电力驿站”模式,将稻菌轮作农户、农业合作社等列入重点客户,提供用电报装“一日通”服务。徐荣文说:“如何让村民有限的田地最大化的利用起来是关键。”

电力赋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在仙友村绿丰家庭农场的种植大棚内,管理人员曾进生每天最忙的事情,就是检查稻田里的菌菇出土情况,或是检查菇架上满满当当的木耳长势情况。

“有了可靠电力,我们实现了菌菇恒温生长,优品率得到大大提升。”他说,以前菌菇的种植局限在大棚内、厂区内,现在有了电力作为纽带,让现代农业真正走进了田野,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绿丰家庭农场的加工区,供电员工正对冷链设备开展特巡。“一旦冷链出故障,菌菇超过2小时无法进入4℃预冷库,将会影响品质。”技术员兼外勤班长吕晓晖一边检测电压稳定性一边介绍,到了菌菇收成旺季,冷链满负荷运转,随时都可能跳闸,为应对用电高峰,供电所着力布点应急发电设备、开展线路特巡特护等,确保24小时不间断供电。

吕晓晖还算了一笔账:通过推广电烘干、电温控设备替代传统燃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智能灌溉系统可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节水又省力;农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菌菇生长环境,菌菇长势均匀良好,收成及时,带动53户参与农户年均增收4.2万元。

电力样本:铺就乡村振兴新路径

眼下正是菌棒下种的关键时期,一都镇供电所5名党员、外勤班11名班员,通过“电力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模式,让农民农业用电更安心。

近年来,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持续深化“党建+”工程,围绕地方政府重点项目建设,立足永春县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推广和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到这一高效农业模式中来,推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通过不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保障现代农业实现‘电气化生长’,让乡村既收粮食又多了一份收益,一地两用两不误。”谈起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国网永春县供电公司负责人林培洪信心十足。在他看来,永春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电网赋能—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其“稻菌轮作+电力保障”模式对南方丘陵地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如今,行走在永春的田间地头,但见铁塔巍巍守护着万亩良田,银线闪闪连接着千家万户。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正用“一田两收”的丰收画卷,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记者 黄长秋 通讯员 刘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