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是一方浸润荣光的红色热土。八十八年前,平型关大捷在此打响,铸就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的不朽丰碑。赓续红色血脉,新时代的灵丘坚定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数字经济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兴起,秦淮、京东、秦云等一批数字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形成集聚效应,产业规模位居山西省前列;有机农业品牌持续壮大,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大同·车河有机农业论坛”,并在今年申办第三届世界有机示范区大会,从昔日破旧小山村到今日生态有机社区,“车河实践”成为可持续农业的典范;“红古绿”融合发展的文旅版图不断延展,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山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近日,在灵丘大青背山羊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就灵丘县如何以品牌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全面提质等问题,对山西省灵丘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磊进行了专访。
张磊介绍,在灵丘的产业布局中,特色农业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其中,“灵丘大青背山羊”已成为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名片。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优良品种生长于千米高山之间,饮山泉、食百草,体态青黑、肉质醇香,被誉为“黑山羊中的状元郎”。它不仅代表了灵丘优越的生态禀赋,更凝聚着灵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品牌培育与链条延伸,灵丘正把优质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一方水土养一方珍品”。灵丘大青背山羊的卓越品质,源于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灵丘位于北纬39°农牧交错带,地处恒山、太行山、五台山交汇之地,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是山西省第四大县。地势多山,耕地约60万亩,却拥有220万亩天然草场和丰富的水资源,是晋北地区少有的富水之地。这里“九分山水一分田”,草丰林密、气候清凉,为大青背山羊提供了充足牧草和天然屏障。区位优势明显,距北京、天津两小时可达,便于对接北京大兴机场和新发地市场,为灵丘羊业拓展高端消费市场打开了通道。自西汉置县以来,灵丘延续2300余年文脉,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精神到平型关大捷的红色传统,奋斗与匠心的精神早已融入大青背山羊产业的发展之中。
“马中赤兔,羊中青背”。灵丘大青背山羊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春秋时期白狄牧羊的记载,到唐末名将李存孝的传说,再到清康熙《灵丘县志》的文字记述,千年传承脉络清晰,文化积淀深厚。1983年被认定为特有优良品种,2009年列入山西省级保护名录,2019年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5年又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充分展现出灵丘大青背山羊在全国畜牧业中的独特地位与品质价值。
千年的自然选育与五十年的科研护航,使大青背山羊形成了稳定的遗传特征与卓越品质。大青背山羊体格健壮、肌肉紧实、脂肪含量低于5%,蛋白质含量超过20%,富含16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肉质鲜嫩无膻、风味醇厚。灵丘民间流传的谚语“三两青背赛老参”,正是对这种优质肉源营养与滋补价值的生动写照。
经过多年深耕,灵丘已构建起从种源保育、标准化养殖到屠宰加工、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灵丘全县存栏18.3万只,年出栏8万只,建成42个规模化养殖场、2个山西省级保种场和1个良种扩繁基地。龙头企业初步具备现代化屠宰分割与精深加工能力,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目前已推出10余种系列产品,建立起“线上电商+线下门店”的立体销售体系,产品畅销京津冀、雄安新区及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赢得高端市场的广泛认可。
立足未来发展,灵丘正以“三大工程”为牵引,全面推动大青背山羊产业向高质量迈进。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推进国家级保种场建设,建立活体基因库与胚胎库,联合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为每只大青背山羊绘制“基因身份证”,力争跻身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全链升级工程以“11250”产业提升计划为核心,建设1个国家级保护区,抓好1个山西省级良种基地,巩固2个山西省级保种场,发展50个标准化扩繁场,推动年屠宰6万只的现代化加工车间投产,重点发展冷鲜分割、预制菜、熟食等高附加值产品,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亿元;实施“品牌赋能工程”,携手国内顶级品牌机构,系统打造“灵丘大青背山羊”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统一形象、深挖文化、整合渠道,将其塑造成中国高端羊肉代表品牌。
张磊说:一个好品牌,犹如一棵树,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与众人的呵护。灵丘将坚守绿色发展,科学控制养殖规模,确保大青背山羊始终奔跑在灵丘的绿水青山之间,让“有机、绿色、地道”成为其最鲜明的标签;与权威科研机构合作,加强保种选育和标准化管理,让每一位消费者都吃得放心、满意,灵丘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当好“金牌店小二”,优化服务,在基地建设、市场拓展等环节送上政策支持,让每一位投资灵丘、选择灵丘的客商和伙伴,都能投得放心、赢得顺心。(记者 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