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魏桥集团”)涉足铝业,到如今形成全球最大的铝产业集群,滨州铝业用20余年时间完成了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共荣”的蜕变。
如今,山东省滨州市铝土矿进口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氧化铝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电解铝产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铝型材加工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4项核心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千亿级产业集群正以全产业链协同之力,书写着“中国铝都”的新篇章。
龙头领航
筑牢集群发展“压舱石”
滨州铝业集群的崛起,始于龙头企业的战略引领与硬核支撑。2001年,魏桥集团在纺织产业鼎盛期果断跨界进军铝业,以“煤电铝联产”模式突破能源制约,为滨州铝业埋下了第一粒种子。
发展之初,原料是一大难题,全球铝土矿资源主要集中在赤道附近,难以确保稳定供应。2014年,魏桥集团联合新加坡韦立国际集团、山东港口烟台港集团有限公司及几内亚UMS公司,共同创立了“赢联盟”企业联合体,成功开采并运出铝土矿,打通了几内亚铝土矿到滨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建立起从国外矿山到国内工厂的完整产业链。如今,每天有近20万吨几内亚铝土矿抵达滨州港套尔河港区,年进口量达6000万吨,不仅可满足滨州涉铝企业的需求,还稳定了我国铝产业原料供应。
技术突破是龙头引领的核心竞争力。魏桥集团掌握全球先进的600千安电解槽技术,3次获评电解铝行业能效“领跑者”,其科研团队攻克了“车用变形铝合金超细亚晶”等技术,生产的多款专用材料实现了从“按吨卖”到“按件卖”的价值跃升。
龙头企业的“溢出效应”持续释放。在魏桥集团轻量化基地的带动下,周边形成了“半小时产业圈”,零部件生产企业生产周期大幅缩短,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增强。
链条贯通
构建产业协同“生态圈”
在滨州铝业产业集群的版图上,一条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下游精深加工的“协作链条”正高效运转,成为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密码。依托“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再生铝”全产业链布局,当地62家重点涉铝企业打破传统壁垒,形成了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上游原料端,“赢联盟”企业联合体不仅能够保障魏桥集团的需求,还通过资源共享让中小企业摆脱原料依赖。在中游加工环节,企业间的协作更趋精细化:电解铝企业根据下游铝加工企业的订单需求,定向调整铝液成分与产能分配,实现按需生产;龙头企业开放共享研发平台与检测设备,降低研发成本,推动产品迭代。在下游应用领域,产业加速向高端延伸,产品矩阵覆盖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中高端铝制品占比达77%。为推动实现产业链协同,滨州还建立了“高端铝产业供需对接平台”,定期组织召开上下游企业对接会,促进企业间密切合作。
如今,滨州铝业通过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不仅实现了单环节降本增效,更推动整个产业集群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形成“集团军”优势,将协同优势转化为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
创新驱动
激活集群升级新引擎
滨州铝业产业集群能够持续升级,关键在于构建了“企业主导、平台支撑、‘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体系。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落地。滨州铝业分别拥有国家级、省级技术平台3家、15家,滨州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设立山东省先进铝基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在8个领域布局研发中心。
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滨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连续4年居山东省首位。位于滨州邹平市的山东创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新集团”)牵头制定了“超强高导线缆国家标准”;魏桥集团生产的高强超导铝电缆占据国家西电东输电缆的70%。
标准引领成为了创新转化的关键抓手。滨州构建全国首个县域级铝产业链标准体系,累计为主导标准制定的企业发放奖补资金2190万元。创新集团参与制定18项国家标准,69家涉铝企业成长为“冠军产品”企业,推动“滨州制造”向“滨州标准”升级。
政策护航
夯实集群发展硬支撑
政策扶持与营商环境优化为滨州铝业发展保驾护航。滨州市高度重视铝产业,建立高端铝产业集群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出台《关于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工程的意见》等文件,在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质量提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在市场拓展方面,滨州组织高端铝企业“抱团出海”,参加德国慕尼黑国际建筑建材展览会、美国铝工业展览会等国际展会,助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2024年,滨州高端铝产品出口额达到85亿元,同比增长23%,出口市场从东南亚、非洲扩展至欧洲、北美。
从魏桥集团的单点突破,到重点企业的集群共进;从初级铝锭的粗放生产,到高端材料的精密制造;从国内市场的艰难开拓,到全球产业链的广泛布局——滨州铝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化升级的生动样本。如今,滨州这座“世界铝谷”正以龙头为引领、以链条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以政策为支撑,在集群共荣的道路上持续激活千亿级产业新动能,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本报记者 陈 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