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在南宁召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分行办公室副主任韩霜主持,金融研究处、调查统计处、信贷政策管理处、国际收支处、外汇管理处、货币政策处相关负责人出席。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人民银行总行的各项决策部署,精准有效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广西经济回升向好、稳中有进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广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保持合理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融资成本稳步下降。
在金融总量方面,前三季度,广西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240.85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2566.47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6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贷款继续发挥融资主渠道作用。截至9月末,广西各项贷款余额5.66万亿元,同比增长6.0%,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
融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直接融资贡献显著提升,前三季度,企业和政府债券净融资、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合计达1655.64亿元,同比多增425.26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9%。信贷资源进一步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保持17.9%的较快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1.9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1%,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3%,均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绿色贷款余额达8705.26亿元,较年初增长12%。房地产开发贷款也保持4.4%的正增长。
在回答记者关于普惠金融支持百色乡村振兴进展的提问时,金融研究处处长罗树昭介绍,百色市作为深化普惠金融改革的重点地区,今年以来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强化乡村振兴资金保障、优化支付服务环境、壮大边民互市产业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金色乡村”系统已覆盖百色所有县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面均超70%。截至9月末,全市累计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8.96亿元、脱贫人口小额信贷5.43亿元,有效撬动乡村振兴融资增量42.53亿元。下一步,将在总行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协助建立区市两级工作机制,推动普惠金融改革任务全面落地。
围绕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信贷政策管理处副处长李小兰表示,广西人民银行系统从政策、资金、产品三方面协同发力。政策上,联合多部门印发科技金融统筹推进机制及全国首个省级“人工智能+金融”实施方案;资金上,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截至9月末推动发放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贷款195亿元;产品上,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贷”“科创贷”等专属信贷产品。截至8月末,全区科技贷款余额6829.8亿元,同比增长11.7%。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南丹关键金属试验区、面向东盟的“AI+金融”先行区建设。
针对近期上线的“汇小二”跨境金融服务智能体,国际收支处副处长陆文希指出,这是生成式AI技术在全国外汇和跨境人民币领域的创新实践项目。该智能体具备政策更新快、回答专业、内容可溯源等优势,可提供“7×24小时”多模式交互服务。自9月18日发布以来,已完成服务响应超7万次,银行一线人员使用覆盖率超90%,显著提升了跨境政策咨询的效率和体验。未来,“汇小二”将持续迭代,扩展东盟国家外汇政策集等功能,打造“一站式”跨境金融智能服务平台。
在跨境收支方面,2025年1-9月,广西外汇市场呈现总体向好态势,涉外收支规模527.58亿美元,同比增长17.67%,银行结售汇总量286.14亿美元,同比微增2.98%,规模均为近三年同期新高。货物贸易收支规模达42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7.17%,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RCEP成员国的贸易往来持续活跃。
总体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广西金融体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主要金融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重点领域融资可得性提升,跨境金融创新步伐加快,金融服务质效不断增强。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行将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政策传导与落实,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记者 朱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