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纬35°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甘肃静宁苹果正书写着“一颗红果富万家”的增收答卷。从20世纪80年代的零星种植到如今百万亩果园的规模化发展,从黄土坡上的普通果实到跻身奥运餐桌、远销30余国的“黄金品牌”,静宁苹果用四十年时光完成了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华丽蜕变。

扎根黄金产区:四十年育出“苹果中的爱马仕”
静宁苹果的崛起,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甘肃静宁县海拔1600米—2245米,年均气温7.1℃,无霜期159天,年均日照时数2238小时,年均降水量为450.8毫米,其中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的突出优势,再加上富含钾元素的黄绵土,共同造就了这片公认的“优生苹果最佳栽培区”。
20世纪80年代初,当地农民在南部乡镇自发引种栽植,开启了苹果产业的序幕。历经四十年深耕,静宁已建成百万亩级果园,培育出“成纪1号”“静宁1号”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推广面积达30万亩以上。
科技赋能让苹果品质更上层楼。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与多所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建立静宁苹果专家工作站,持续推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落地,为静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科研动力。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市场对果品品质一致性的更高需求,破解传统人工分拣效率低的痛点,当地企业引进全自动智能化分选线,通过先进设备实现果品无损分选与标准化管控。如今的静宁苹果以“形正色艳、脆甜多汁”著称,单果重可达259.8克,各项指标远超国家标准,被称赞为“最好吃的苹果”,也被称作“苹果中的爱马仕”。
品牌加冕之路:从地理标志到国际认可
从2006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到2013年摘得中国驰名商标桂冠,静宁苹果的品牌荣誉簿不断增厚。截至目前,已斩获“中华名果”“中国优质苹果金奖”等17项大奖,2020年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2024年品牌价值攀升至175.16亿元,在中国地理标识性产品中位例第17位,居苹果类第3位。
这份品质认可让静宁苹果频频亮相高光时刻,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2018年跻身国家运动员食谱,2023年,更是搭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到达南极,成为国内首个“登陆”南极的苹果。
全球版图扩张:从西北县城到30余国市场
在今年元月的静宁货运站里,一批标注“静宁1号”“成纪1号”的苹果正装箱发往泰国,这批重达36吨、价值59558美元的静宁苹果将赶在泰国春节前,入驻TOPS高端商超。这是2025年静宁苹果出口的开篇之作,而2024年的数据更显亮眼,静宁苹果出口量达22940.36吨、出口额达21891.6万元,同比增长6%,远销泰国、阿联酋、美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
为打通国际通道,静宁在尼泊尔、缅甸等地布局6个海外仓,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实现“本土生产+海外直达”。2024年产季,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的15吨苹果成功打进美国市场,实现欧美高端市场零的突破,让黄土高原的甜蜜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全链增值:一颗苹果的“七十二变”
在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化车间,鲜果经清洗、分选、去核后,分别进入烘干机和酿造线,变身苹果脆、苹果脯、苹果汁等3大系列12款产品。“2万吨鲜果能加工出2600吨产品,产值达2000万元左右。”企业负责人靳玉国介绍,全自动生产线让苹果附加值翻倍增长。
如今的静宁已形成种植、加工、仓储、销售全链条完整的产业矩阵,5家规模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转化苹果15万吨,开发果汁、果醋、果酒、苹果花茶等9大类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16亿元。从果袋生产、纸箱制造、发泡网加工等配套产业到冷链物流、电商营销,全产业链已成为县域经济的“压舱石”,带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比达70%以上。
从黄土坡上的希望之果,到走向世界的黄金品牌,静宁苹果的四十年崛起,正是中国特色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如今,这座“中国规模栽培第一县”正循着“产、销、研”融合的方向稳步前行,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北纬35°的甜蜜馈赠。(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李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