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化三融”工作机制 推进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基层治理中充满活力的温暖力量。2025年以来,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深入实施“三化三融”工作机制,精心打造“聚爱连池”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全市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抓实“三化”机制,夯实志愿服务根基

志愿服务要想有成效,队伍很关键。在推动队伍专业化上,五大连池做实“选、育、管、用”四个字广泛动员选纳人才、全方位培育人才、党建引领管住人才、实践中锻炼人才将各类专业人才吸纳到志愿者队伍中,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总数达14647人;汇聚各方力量,巩固拓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应急救援、卫生健康、法律维权、心理疏导、体育科普、生态环保等“8+N”志愿服务队伍模式,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12支;聘请专业团队设计制作“聚爱连池”品牌标识LOGO,统一定制志愿者服装和队旗,五大连池志愿服务实现特色鲜明、步调一致、统一规范。 

志愿服务要想高质量,精准供给很关键。在推动高质量服务上,五大连池抓实“四项清单”:精准绘制需求清单,系统整合资源清单,精心设计项目清单,动态优化服务清单,通过“四项清单”,确保志愿服务“需求准、供给足、服务优”,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

志愿服务要想群众积极参与,做好激励关爱很关键。在搭建激励关爱平台上,五大连池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五大连池市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实施细则(试行)》,对优秀志愿者、星级志愿者在购物、餐饮、就业等10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切实提高志愿者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志愿者可通过积分兑换得实惠,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积分超市”,志愿者可用服务积分兑换奖品,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深化“三融”实践,拓展志愿服务效能

坚持“惠民利民”,融入百姓生活。五大连池坚持建强阵地、做实服务双向发力。在建强阵地上,将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通过标准化建设,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做到“六有”,具备需求收集、项目发布、招募培训等功能,保障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在做实服务上,五大连池聚焦服务群众需求,精心设计实施了“暖心青山”“点靓城市”等22个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涵盖扶老助残、环境保护、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建立“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队伍接单、社会评单”服务模式,实现供需有效匹配。自2025年9月“聚爱连池”志愿服务品牌创建启动以来,38支志愿服务队伍组织近1200余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关心关爱、环境治理、健康义诊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3次,服务群众2500余人次,实现了志愿服务与百姓生活“零距离”。

坚持“共治共享”,融入基层治理。五大连池坚持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双管齐下”,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在畅通渠道上,五大连池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党员进社区活动,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普法宣传、安全隐患排查等志愿服务活动,党员活动参与率和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同时,建立新兴领域党员志愿服务队两支,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基层治理“移动探头”“安全哨兵”作用,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为网格化治理工作蓄势赋能。在搭建平台上,五大连池充分利用“黑龙江志愿服务”平台,实现志愿者注册、项目发布、活动报名、服务计时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种“指尖志愿服务”模式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让志愿者通过手机就能便捷参与活动,有效降低了参与门槛,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

坚持“聚合增效”,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五大连池坚持将志愿服务融入中心去干、融入大局去干,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市环境整治攻坚行动中,发动全市42支志愿服务队伍1000余名志愿者踊跃参与,组织开展了讷谟尔河畔清淤保护“守护河湖”,城区主次干道卫生整治“点靓城市”,迎国庆植树造林,物业弃管小区清理垃圾、小广告等系列活动,志愿者的身影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用实际行动温暖着这座城市,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大连池通过构建“三化三融”工作机制,打造“聚爱连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实现志愿服务从“单向供给”向“多元共治”转变,从“零散活动”向“系统品牌”升级,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五大连池将持续深化“三化”机制创新,拓展“三融”实践场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不断走深走实。(记者 刘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