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的阴雨初歇!眼下,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16万亩黄芪迎来了集中采挖期。秋日田野间,机械轰鸣、药香扑鼻,广袤的黄土地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繁忙气息。
走进马营镇涧滩瓦房流域万亩黄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层层梯田上,两台采挖机来回穿梭,从湿润的土壤里翻出一根根黄芪,几名农户紧随其后,熟练地捡拾、装车,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在黄芪生长的关键时期,雨水充沛,从当前采挖情况看,黄芪长势十分喜人。”马营村党支部书记杨全兵站在田埂上,望着正在采挖的地块说,“我们正在组织人员和机械全力抢收,确保在天气转冷前完成全部采收任务。”
据马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卢俊义介绍,今年全镇共种植黄芪2.57万亩。为推进黄芪产业发展,马营镇创新实施“1155”产业发展举措,高质量打造“八基地、两片带”产业格局,其中涧滩—瓦房流域的万亩黄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和陈坡—三义五千亩黄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尤为突出。通过建立产业联合党委和产业党总支,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服务、群众主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并为农户提供精准的农技、农资、农机“三项服务”,为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什川镇的黄芪采收工作也在全力推进。在什川镇宗荣湾村的黄芪地里,浓郁的药材芬芳随风飘散。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刚指着正在采挖的黄芪介绍:“我们村大田种植黄芪1203亩,目前已经挖了200多亩,后面再增加机械的话,再有10天就全部挖完了。”村民刘成仪今年种植了10亩黄芪,正在忙碌的他接过话头说:“这两天天气很好,我们正在抓紧挖黄芪,每亩能挖800斤左右。”
近年来,什川镇以“打造中药材小镇”为发展目标,立足毗邻陇西县的区位优势和土壤地质资源禀赋,采取“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融合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中药材种植,为当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今年什川镇种植黄芪面积约1.2万亩,根据目前采挖情况,全镇黄芪预计总产量达6000多吨。
通渭县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为中药材生长提供了独特优势。近年来,通渭县持续做大做强以金银花、黄芪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产业,不断拓宽农业增收渠道。目前,“通渭金银花”已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并入选“甘味”品牌目录,“通渭黄芪”通过2023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通渭县更被评为“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示范县”。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推动当地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许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