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村前”重阳节文体活动精彩纷呈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10月29日,重阳节这天晴空万里,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天上村前”广场上热闹非凡,阳光洒在青砖黛瓦的屋檐上,映出一片温暖的光晕。第十五届“天上村前”重阳节敬老文体活动精彩纷呈,千名老人、一条龙、一出戏、一块重阳糕,织成重阳节最温暖的图景。

“情暖重阳 爱满村前——长寿安康共庆佳节”,这场敬老文体活动在村前南大门一开场,就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温情。一千名村前村的老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由家人搀扶,脸上却都带着笑意。惠山区堰桥堰新社区老年协会、老年人体协的负责人和社区领导一一送上祝福;每个人领到一份特别礼物:软糯清香的定制青白团子,还有那印着“福”“寿”的重阳彩糕。这团子,是穆桂英点心的手艺,是藏在舌尖上的乡愁。糯米裹着豆沙,轻轻一咬,甜香四溢,仿佛把整个秋天的温柔都含在了嘴里。老人们捧着点心,像捧着一份被记住的岁月。那一刻,食物不再是食物,而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多年的心门。无锡市惠山区雨人文化研究所的人在一旁轻声介绍着点心的由来,老人们听着,点头,笑,像是在听一段久违的家书。

“太平”龙灯表演是敬老文体活动重头戏。村前村舞龙队伍在人群中穿梭,红衣翻飞,龙身腾跃,绿黄相间的龙身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龙珠高举,引领着欢快的节奏。锣鼓声一阵阵传来,像是把整个村子的岁月都唤醒了。老人们站在广场边,有的眯着眼笑,有的跟着节奏轻轻拍手,仿佛回了年轻时的节日光景。这条龙,舞的不只是热闹,更是代代相传的念想。六百年的“太平龙”在今日苏醒,鳞片翻动间,是祖先的呼吸,是土地的记忆。它不只是一场表演,而是一次与时光的对话——老人们看着龙身蜿蜒而过,眼神里闪动的,是少年时自己也曾敲过鼓、举过龙珠的骄傲。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广场上横幅随风轻扬,字字句句都透着敬老的情意:“青砖黛瓦载孝道,重阳敬老传家风”,这哪是简单的标语,分明是写给岁月的情书。另一条写着“运河畔话桑榆晚,村前街品菊酒香”,让人仿佛看见夕阳下老人们围坐饮茶、笑谈往事的画面。老年人表演太极拳、健身舞、扇子舞、健身操以及卡拉OK此起彼伏。老年人体协、雨人文化研究所的成员们穿梭在人群中,记录着每一个瞬间。

古戏台上,锡剧悠悠响起,胡琴声里藏着半辈子的悲欢。《庵堂相会》唱腔婉转低回,字字入心。老人们坐在台下,有的闭目聆听,有的轻声跟唱,那一刻,非遗不只是文化,更是他们生命里最熟悉的回响。一位白发老人轻轻打着拍子,嘴里哼着“我与你半生缘份今方见”,眼角微微湿润。这出戏,他年轻时在村口听过,如今在同样的地方,听着同样的调子,只是台下的人,已从青年成了长者。戏里的悲欢,早已融进他们自己的人生。

天上村前600余年的文脉传承,源于胡瑗先生“尊老重教”的千年遗风,连续十五载的温情相聚 ,始终坚守着“尊老为德,敬老为善”的初心。“今天,饱含心意的礼包以及太平龙飞凤舞的表现,耳熟能详的锡剧演出,不仅延续着传统民俗,更承载着后辈对长辈的感恩与敬意。”胡杰会长致辞,在迎来村前第十五届重阳节敬老活动,向在场的每一位老人、长辈致以最诚挚的节日祝福,正是你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村前今日的蓬勃生机,就像那些默默奉献的乡贤与志愿者,用行动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更让这份孝善家风在新时代不断传承,让敬老爱老乐老成为村前最动人的文化底色。

老树著新花,无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龙、太平龙表演很精彩,红衣翻飞龙身腾跃很震撼;锡剧演出韵味十足,文体活动愉悦身心,老人共度重阳氛围真好;穆桂英点心很有特色,重阳活动真丰富,这样的重阳活动很有意义,那一刻,在阳光下、笑声里、舌尖上、鼓点中、锻炼时,以节为媒,让尊老敬老之风吹拂在这片沃土。(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胡建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