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丹棱荣获全国“农村供水数字孪生典型案例”殊荣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今年7月,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农村供水分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技术先进、应用实效突出的数字孪生供水工程,作为典型案例,树立行业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村智慧供水管理模式,推动农村供水向数智化管理转变。

经过严格评审和筛选,11月1日,四川丹棱县农村供水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农村供水数字孪生典型案例”,四川省仅两例,为眉山市惟一。

为何全国农村供水数字孪生典型案例诞生在无大江大河过境、水资源匮乏的丹棱县?这里怎样探索出一条“投入可控、模式可复制、效果可持续”的农村供水智慧化路径?

丹棱县农村供水安全综合监管平台BI驾驶舱 (罗俊涵 摄)

曾经,丹棱县农村供水长期面临“夏季用水紧张、管网漏损难控、应急响应迟缓、服务体验不佳”等现实难题。基于此,2023年9月至2024年4月,丹棱县投资700余万元(其中数字孪生专项建设约400万元),聚焦全县农村供水痛点问题,启动农村供水信息化智能化项目建设,搭建丹棱县全域智慧农村供水云平台,制定并实现“12345”的建设目标(建设一套系统,实现全面监管;串联两座水厂,承载民生需求;实现三化协同,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四预共建,保障供水安全;实现五域共治,共谱水利新章)。

从操作层面上讲,丹棱县通过构建“物联感知—中台智算—场景慧用”三级数字孪生架构,并首次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四预机制下沉至村镇泵站,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保障的跨越,构建起农村供水新体系;通过农村供水数字沙盘,实现全域要素“一图统管”,结合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对水池液位的秒级感知与泵组秒级联动,确保供水压力稳定、响应及时;以杨场镇为试点,验证技术路径与管理规范,形成低成本、可复制的丹棱经验,逐步向全县5个乡镇推广,有效控制全域铺开的风险与成本;通过智慧化改造与统一运维标准,丹棱农村用户也享受到了与城市同等质量的24小时稳定供水,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要展示丹棱县农村供水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项目的成效,数据最具说服力:项目建成以来,年节约水量100万吨,节约成本近300万元;泵站线上巡检替代人工巡检,年节省28万元;自主探测管网,节省外包费用约600万元;群众投诉率同比下降63%,每万人投诉率仅万分之三点五,创全市最低;截至2024年年底,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到96.21%,基本实现应供尽供、愿供尽供……

“在项目的加持下,我们真正实现了爆管不用慌、精准控漏损、高峰不断流、水质有保障、群众零跑腿等预期目标,一线水务工作者从‘热锅上的蚂蚁’变成了拥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高效率‘甩手掌柜’。”丹棱县农村供水总站站长李佰梅表示,这一项目推动丹棱农村供水管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变革,真正做到了通过数字孪生之“智”补齐农村供水之“短”。下一步,丹棱县将持续优化系统功能、拓展用户服务,让9万农村群众享受到更稳定、更安全、更便捷的供水服务,也为全国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丹棱模式”。(记者 戚原 通讯员 罗俊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