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2025年度(第四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和2022年度(第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复核通过名单的公示》,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合成树脂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2025年度(第四批)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广东省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通过企业名单的公示》,广东广麟材耀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凤凰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广东奥科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百时达化工有限公司4家企业同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市各县区同批次新认定数量第一,总数跃升至12家,总数全市第二。近日,惠阳工业领域喜讯不断,多个国家级荣誉的认定,为惠阳开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篇章再添引擎。

优势特色突出
合成树脂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获“国字号”认定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指依托县(区、市)或产业园区集中管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特色产业为支柱,优势特色突出、资源要素汇聚、治理服务完善,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2022年,工信部首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认定从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数字化升级、绿色化转型、开放合作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选拔条件严格,具有很强竞争力。
惠阳区合成树脂复合材料产业集群获“国字号”认定,这意味着产业集群在全国优势特色突出。惠阳区合成树脂复合材料产业集群总规划面积约45平方公里,目前已集聚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111家,其中中小企业107家,形成以合成树脂复合材料为主导,覆盖合成树脂、助剂、电子电池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完整产业体系,2024年实现总产值326.77亿元,主导产业产值达306.99亿元、占比94%,近三年主导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5.2%,展现出强劲发展韧性与增长动能。
市场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是拿下“国字号”的重要因素。以集群内优质企业群体为核心支撑,惠阳区企业在材料领域闯出“一片天”。集群依托惠阳区地处“深莞惠”经济圈地理中心优势,深度融入大湾区“30分钟经济生活圈”。既借助大亚湾石化区丰富的C2-C9基础原料资源实现“隔墙供应”与高效协同,成为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强链补链关键环节;又紧密对接惠州及深莞地区电子信息、锂电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下游产业,构建起 “基础原材料—中间体—终端材料—终端应用”全链条协同生态,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新增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总数达12家 居全市第二
构建企业培育梯度,打造一个从“幼苗”到“参天大树”的完整企业成长支持体系,近年来,惠阳区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的支持与培育力度。不断刷新政策,从2021年开始,《惠州市惠阳区关于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多次结合实际发展需求进行修订,从落户、建设、培育、壮大,真金白银全流程扶持企业发展。
而今,梯队培育体系的打造结出硕果。除广东广麟材耀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同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外,3家复核企业也全部通过2025年专精特新 “小巨人”复核,实现数量突破与质量提升的双重跨越。而今惠阳区共有1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总数居全市第二。

新入选的4家企业均为细分领域佼佼者。凤凰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深耕新能源储能领域,研发的高安全性锂电池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稳居华南地区市场占有率前列;广东广麟材耀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20余年专注锂电铝塑膜研发,自主研发的高端产品实现进口替代,为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安全筑牢根基;广东奥科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攻克精密传动设备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场景;惠州市百时达化工有限公司聚焦高端功能性涂料研发,其环保型涂料产品达到欧盟最高环保标准,同时企业还深度嵌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成为比亚迪、蔚来一级供应商,此次“小巨人”加冕更为其添加发展底气。

复核通过的3家企业也是“隐形冠军”企业,惠州市富的旺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惠州市强茂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名商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完善的质量管控体系及领先市场地位,展现出强劲发展实力。其中,名商科技有限公司还于2025年8月获评重点“小巨人”称号,其智能检测设备覆盖国内80%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成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 “守护者”。
向“新”而行,全面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惠阳围绕“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目标持续发力,构建“梯度培育、政策护航、服务赋能”发展生态,最新一版《惠州市惠阳区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修订版)》,对新获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给予20万元专项奖励,并在研发平台建设、数字化转型、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接下来,惠阳区将以国家级 “小巨人”企业扩容与国家级产业集群落地为契机,持续深化创新驱动、推动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生态,在培育优质企业梯队、打造特色产业高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县域经济提质增效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活力。(记者 林春宏 通讯员 谢燕玲 曾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