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牢底线谋发展 聚力振兴促增收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走进江西省景德镇市昌南新区洪源镇,田间地头生机盎然,蔬菜大棚绿意葱茏,脱贫户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一个个温暖的帮扶故事,一组组扎实的工作数据,共同勾勒出洪源镇紧紧围绕“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工作主线,奋力书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篇章。

筑牢防线:动态监测精准帮扶,不让一户返贫致贫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洪源镇将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首要任务,构建起严密的“三线预警”机制,确保潜在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多亏了镇里村里的干部经常来关心,帮我们落实政策,不然那段日子真不知道咋熬过来。”回想起曾经的困境,鸣山村的叶春贵感慨万千。那年,妻子重病、房屋破旧加之洪灾侵袭,家庭一度濒临绝境。关键时刻,帮扶政策如及时雨:保险理赔缓解燃眉之急,房屋修缮重获安居,医疗和教育政策雪中送炭,小额信贷更指明了发展蔬菜种植的出路。叶春贵用勤劳的双手经营大棚,成功摆脱贫困,日子越过越红火。他的蜕变,是洪源镇精准帮扶成效的缩影。

今年以来,全镇累计入户排查127人次,核实省平台预警信息14条,确保监测无死角,帮扶精准有效。截至目前,洪源镇共有帮扶对象127户、333人,全部实现参保动态全覆盖,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激发动能:“两业”并举拓宽路,内生动力稳增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在发展产业、稳定就业。洪源镇积极推动“两业”提升,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

在省级重点帮扶村洪源镇洗马村,衔接资金项目——农产品加工仓储综合体厂房四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立项建设手续。这个项目承载着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的期望。与此同时,洪源镇大力支持脱贫人口发展产业,上半年申报产业直补112户,发放补贴17万余元,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洪源镇积极搭建就业桥梁。上半年累计为12名省外务工人员申报交通补贴6000元,鼓励外出就业增收。对于那些因病因缺劳力困难家庭,则通过兜底保障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的方式帮扶。

洗马村的江金桃一家便是例证。这个家庭曾因疾病、失亲等多重打击深陷困顿。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后,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扶持等政策持续托底,稳住了家庭基本盘。更令人欣慰的是,孙女在政策支持下学有所成,成为一名教师,开启了新生活。凭着政策的支持和家人的坚韧,2025年,江金桃一家终于走出贫困阴霾。“是党的好政策托住了我们这个家,”江金桃语气坚定,“再难的日子都过去了,往后都是希望。”这份希望,也体现在全镇58名帮扶对象家庭学生无一人辍学,以及10名中高职学生获得“雨露计划”补助15000元的扎实保障中。

直面挑战:精准施策谋长远,乡村振兴启新程

成绩固然可喜,但洪源镇也清醒认识到面临的挑战:市场变化影响务工收入稳定性;部分偏远村庄产业基础仍显薄弱,特色产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少数群众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面对这些问题,洪源镇已谋划好下步工作路径:持续深化防返贫监测帮扶,紧盯重点人群,坚决守住底线;加快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发展,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确保资金精准滴灌,困难群众生活有保障。

洪源镇的实践表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需要机制保障的“力度”,也需要精准帮扶的“温度”,更需要激发内生动力的“深度”。从叶春贵的勤劳致富,到江金桃一家重燃希望,一个个家庭的命运转折,汇聚成洪源镇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展望未来,洪源镇正以“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坚实步伐,在昌南新区的大地上,描绘着业兴、村美、民富的新画卷。(记者 曾庆华 通讯员 吴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