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白山的清风掠过松花江畔,一方通体墨绿、纹理似云的松花砚台正泛着温润光泽,刀刻斧凿间,“松花江放船歌”的古韵跃然石上。这是“中国松花石之乡”——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的文化图腾,更是其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曾几何时,这里过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如今,江源区正以松花石为魂、特色工业为骨、生态修复为脉,在“文化赋能、工业提质、绿色转型”的协奏曲中,书写着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壮美篇章,让千年矿脉孕育的文化瑰宝、青山绿水间的生态财富、转型阵痛后的新生动能,共同汇聚成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绿”动能。
“石”韵千年
长白山下,石韵新生;江源河畔,文脉永续。金秋九月,沈白高铁的汽笛声唤醒了长白腹地的沉睡瑰宝,江源区以一场“石韵江源·向新而行”的文化盛宴,揭开了松花石产业从“宫廷御品”到“大众文创”、从“石头经济”到“文化经济”的华丽蜕变,千年砚脉与现代产业在此碰撞,奏响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强音。
錾子落,石屑飞,砚台初成墨香近。在江源区松花石创意产业园的非遗传承工坊内,工艺美术大师王强正俯身雕琢一方“山水砚”。青灰石面上,长白山的层峦叠嶂在他指尖渐显轮廓,自然光下,石纹如江河流淌,温润如玉。
400年前,松花石因“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的特质被康熙钦定为“御砚”,成为皇权与文气的象征,采石场专供宫廷。走进全国惟一的江源长白山松花石博物馆,600余件展品串联起这段跌宕历史——从清代龙纹贡砚的威严到舒同题字“与端砚齐辉”的豪迈,再到现代极简风镇纸的灵动,清晰勾勒出松花石从“皇家专属”到“生活美学”的跨越。
为激活松花石文化价值,江源区构建起“政策+资源+人才+市场”的四维支撑体系:出台《江源区松花石产业实施方案》,建成全国首个松花石主题博物馆,引入全省惟一的松花石产品质量检测机构,打造“观赏石+文化产品+旅游纪念”矩阵。今年9月26日,首届松花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启幕,全国松花石交易集散地同步开集,首日便吸引区内外200余家展商入驻,原石拍卖、“开盲盒”式毛料冲刷等体验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石头的浪漫”。
“老规矩要守,新路子要走。”松花石产业园年轻设计师正用3D建模软件优化一款“天池砚”的弧度。隔壁工坊,年逾古稀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则手持传统“影雕”工具,在方寸石面上复刻清代龙纹。一墙之隔,传统与现代对话,共同编织着松花石的未来。江源区锻造了一支“传承大师+技术骨干+新生力量”的梯队:国家级大工匠2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9名、雕刻技工323人,省林业技师学院累计培育出技能型雕刻师近千人。从“师徒相授”到“产业集群”,非遗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从康熙御笔题铭的“天赐圣物”,到如今年产值2000万元的“文化引擎”;从清末矿洞的野草萋萋,到沈白高铁时代的“网红打卡地”,江源松花石产业的跃迁之路,恰是吉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以文化为根,以产业为桥,让沉睡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老宝贝”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这方浸润着长白山灵气的石材,正以“文化经济”的崭新姿态,书写着属于中国北方的“石头记”传奇。
“工”创活力
白山江源,秋意渐浓,产业勃兴。行走在江源区的广袤大地上,一股工业振兴的热潮扑面而来:从长白山特色食药科技产业园现代化生产线的高速运转,到湾沟镇富锶矿泉水项目工地上的繁忙景象;从承天顺酒业陶坛酒窖里氤氲的醇香,到裕达特产车间里豆制品的阵阵豆香……江源区正以特色工业为笔,以创新驱动为墨,描绘着一幅从“单点突破”到“链式集聚”的动能转换新画卷。
“我们的每一瓶蓝莓酒,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和对原生态的坚守。”在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公司负责人徐建友自豪地介绍。这家始建于2007年的现代化民营企业,如今已成为江源区特色产业的“领头雁”。34项国家专利、69个注册商标、13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以及“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殊荣,是白山市林源春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为核心、视质量为生命的最佳注脚。
在长白山腹地的七岔村,白山市江源区承天顺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酒香正飘向远方。“我们采用的是固态发酵,混蒸续茬‘老五甑’的传统工艺,双轮发酵150天,用陶坛在地下酒窖低温窖藏。”酿酒大师孙守江指着一排排整齐排列的陶坛说,“这酒里,没有任何食用酒精和添加剂,是真正的浓香型绿色产品。”正是这份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对品质的执着,让“承天顺”品牌白酒连续两年斩获国际烈酒大赛(中国)金奖,其“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绵甜爽净”的独特风味,更是征服了国内外评委的味蕾。
在湾沟镇,吉林省乾一浓饮品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长白山富锶矿泉水项目为千家万户送去来自长白山的甘甜。不远处,吉林省益源泉天然矿泉水项目也已落地生根,与年产50万吨长白山富锶矿泉水等项目共同构筑江源区矿泉水产业的“蓄水池”和“增长极”,让长白山的“黄金水源”真正转化为发展的“黄金优势”。
在石人镇榆木桥子村,白山市裕达特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豆制品正香飘四溢。“我们用的是东北非转基因大豆和长白山的山泉水,坚持‘拒绝添加还豆本色’的理念。”白山市裕达特产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孙玉娟的话语朴实而坚定。走进生产车间,30条加工生产线有序运转,“吉祥煮妇”“馋香逗”等系列品牌豆制品琳琅满目,新增的速冻隧道生产线、自动包装生产线和油炸设备,有效提升了产能效率。从最初的单一豆制品加工到如今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白山市裕达特产科技有限公司正沿着专精特新的道路稳步前行。
江源区的特色产业集群,是产业链条的有机串联和要素资源的高效汇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催生了矿泉水企业,还为酿酒、饮品加工等行业提供了优质的水源保障;长白山丰富的特产资源,为林源春的山珍系列、裕达特产的豆制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原料,这种基于本地资源禀赋的产业布局,使各企业之间形成了潜在的互补与联动。同时,江源区还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产业集群注入了持续的创新活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集群内加速流动、优化配置,构成了江源特色工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引力场”。
“绿”动新生
湾沟镇一处山坡几年前还是“千疮百孔、岩石裸露”的废弃矿山,如今已被层层叠叠的新绿覆盖,松涛阵阵,鸟鸣啾啾。在仙人谷风景区,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沿着热播剧的取景足迹,或登高望远,或林间漫步,或在草原上野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从满目疮痍到绿意盎然,从资源枯竭到文旅勃兴,江源区完成了从“生态伤疤”到“诗意空间”的华丽转身。
江源区是全国50个重点产煤县区之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荣光背后,是沉重的生态代价——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隐患……废弃的矿坑与矸石山,如同大地母亲难以愈合的伤疤,不仅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还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历史的转折,始于一场“向生态要未来”的决心。为彻底摆脱老矿区生态困境,江源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历经反复调研、专家论证与方案优化,江源区成功申报国家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不仅是向生态环境“还债”,更是向绿色未来“求索”的关键一役。
项目启动以来,江源区委、区政府以打造矿山生态修复的“白山样板”为目标,高标准、严要求施工。截至目前,整体矿山生态修复已完成817.56公顷,修复废弃矿山(矿点)数量36个,消除地质环境隐患点7个,治理边坡63.03公顷,土地损毁治理96.39公顷,林地提质改造549.28公顷,耕地质量提升101.49公顷,水源涵养河道治理长度5560米、治理面积2.7公顷,水土流失治理4.67公顷。
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或重现良田,或育成林海,或变身绿地,两江源头的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提升,生态环境面貌得到极大改善。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为区域绿色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生态的持续改善,为江源区文旅产业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位于石人镇头道阳岔村的仙人谷风景区,由石林和高山草原两大核心景点组成。登上由一系列巨石经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而成的石林,环顾四周,群山尽收眼底,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李家店草坪总面积3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绕,绿草如茵,野花遍布,牛羊点缀其间,四季风景各异,金秋时节更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依托优质的原生态自然禀赋,仙人谷风景区近年来声名鹊起,成为影视创作的热门取景地。从《人世间》的温情岁月,到《冰雪尖刀连》的烽火豪情,再到《父辈的荣耀》的林业变迁,以及东北抗联题材电视剧《归队》,众多热播影视剧纷纷将镜头对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影视IP的强大引流效应,让仙人谷风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吸引了无数“追剧人”前来打卡,开启一场“沿着剧中人物的足迹,吹山间的风,赏自然美景”的穿越荧幕之旅。
除了影视文化体验,仙人谷风景区还成为户外运动的理想场所。从原生态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到影视IP与本地文化的深度绑定,再到体育赛事与户外体验的有机结合,仙人谷风景区的多元业态创新,正让“诗意空间”照进现实。
从矿山修复的“破茧之路”到仙人谷风景区开发的“蝶变之舞”,江源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生态环境,以创新发展的智慧激活绿色资源,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矿山修复,不仅修复了生态,还修复了发展的底气;仙人谷风景区的开发,不仅点亮了风景,还点亮了富民的希望。
“绿”动新生的江源,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行,努力将每一寸“生态伤疤”都转化为人民群众共享的“诗意空间”,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记者 王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