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行“17413”模式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新标杆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年来,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镇扎实推进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创新推行“17413”工作模式,实现基地建设规范有序,效益显著提升。目前,赵光镇基地总生产面积达到30401.94亩,集中种植迪卡6565、先玉1219、利和328、龙垦6339四大优质玉米品种,实现绿色标准示范核心区“一村多点”建设布局。

北安市赵光镇构建“乡镇+7个村”的“17”组织领导核心,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整合乡村振兴、水利、农机等多部门力量,联动7个行政村形成“核心统筹+部门联动+村级落地”三级体系。创新实行“监督管理+服务下沉”双轮驱动模式,定期督查,动态调度,实时跟踪基地建设规划执行、资金使用、质量管控等关键环节;组织成员单位深入田间提供“一站式”服务,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上下联动无缝隙、左右协同无梗阻、权责边界清晰化”的工作格局,确保基地建设全程“不偏航、不真空”。

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王宇 摄)

以“标准化种植、精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全程化溯源”四化体系为核心,筑牢绿色食品基地生产防线。

“会议+指导”筑牢标准意识。通过“定期会商+常态指导”机制,强化标准意识,每年至少召开3次绿色食品基地专题会议破解技术难题,调整基地规划;每年至少3次深入基地开展现场指导与监督,规范投入品使用与病虫害防控。

以“农户+地块”实现精准溯源。实行“一户一档、一地一码、一品一策”管理。101户农户全部登记备案,明确生产单元地块编号,确保地块位置、面积、种植品种可精准定位;品种布局上,结合各村土壤肥力、气候科学分配迪卡6565为主,先玉1219等4个优质品种,既保证品种适配性,又便于统一技术指导与质量管控。

以“合作托管”提升标准化水平。依托垦地合作大力推行“土地托管”,4个千万级合作社对地块“耕、种、管、收”实行全程托管服务,统一耕种、投入品、防控和采收。从源头保障生产标准统一,确保基地生产全程符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要求。

农药喷洒 (王宇 摄)

依托“100余个农户+3万亩基地”的“13”承接主体,赵光镇实现“三大达标”。生产标准达标。基地全部使用符合NY/T394标准的肥料,并通过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环境监测与生产环节核查。品种质量达标。种植的玉米籽粒粗蛋白、淀粉含量较传统种植显著,且无农药残留与重金属超标,完全符合绿色食品原料质量要求。农户满意度达标。101户农户全部认可托管模式与标准化管理,2025年基地玉米平均亩产达吨粮标准,较传统种植增产11.3%,绿色食品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强引擎”。

下一步,北安市赵光镇将持续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供“赵光经验”,让更多优质绿色食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记者 刘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