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到滇西边境的永德县,2000多公里的山海之隔,挡不住沪滇协作的暖心步伐。自2017年结对帮扶以来,上海市崇明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11亿元,实施计划内项目53个、“携手促振兴”项目448个、劳务协作项目8个,为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2024年,390万元沪滇协作资金精准注入崇岗乡军捞村,一座占地1220平方米的标准化坚果咖啡初加工厂拔地而起,厂房、挡土墙、配套电力设施等硬件一应俱全,彻底终结了当地农产品“散养散卖”的历史。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在龙头企业租赁经营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化发展坚果、咖啡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开拓稳定收入来源。
“在沪滇协作项目帮助下,我们的加工产能从2023年的几百吨跃升至2025年的6000多吨,附近果农再也不用跨乡镇卖果,在家门口就能实现产销对接。”临沧永继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毕永梅介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24年投入700万元的勐板乡忙肺村自然能提水项目,凭借日提水量300立方米的设备和总长近6公里的输水管网,不仅解决了8350亩茶园、菜地的灌溉难题,更破解了当地季节性人畜饮水困境。“以前天旱时,地里的茶叶浇不上水,人饮都得省着用。现在喝水、种菜浇水都方便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我们茶农解决了大问题”茶农李兰的话语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民生改善不止于产业发展,更体现在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中。永康镇忙石寨自然村投入600万元实施功能提升项目,对中心活动广场、傣族农特产品展示馆、特色加工展示作坊、污水管网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如今的忙石寨,供水排污系统全覆盖、文化设施齐配套、特色景观巧打造,既保留傣族民族韵味,又兼具现代宜居品质,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家园”。
“农家乐开起来了,寨子变成了旅游景点,我们的傣族造纸手艺也成了卖点,生意越做越红火。”村民万金明细数着家乡的变化,满脸笑意。
在小勐统镇梅子箐村,100万元打造的茶旅融合项目让茶山焕发新生。石板步道串联起层层茶园,观景亭、摩崖石刻成为网红打卡点,既方便了茶农采茶出行,更让梅子箐茶叶的知名度大幅提升。
“沪滇项目帮我们修了栈道和观景台,越来越多客商慕名而来,茶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我们做茶的老百姓日子也越来越好。”茶农肖建聪说。
八年协作,沪滇两地用“上海经验”对接“永德实际”,用“资金支持”激活“本地资源”,书写了“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时代答卷。军捞村的加工厂里,机器轰鸣着丰收希望;忙石寨的广场上,村民跳着傣族舞庆祝新生活;梅子箐的茶山上,客商捧着香茗洽谈合作……这份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正让乡村振兴的图景在永德大地上愈发鲜亮。(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李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