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领办合作社打开乡村振兴“金钥匙”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前几年村里穷,旁人都说俺住在山窝窝里,小青年找对象都难,现在光合作社分红,去年俺家就拿了2600块。”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河口村村民李彦全聊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脸上的笑容藏不住。这个曾经被“空心化”“老龄化”标签缠身的山区村,凭借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金钥匙”,用三年时间从困境中突围,走出了一条村级增收、村民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党建领航聚合力 合作社赋能破“散局”

谁能想到,如今热闹兴旺的河口村,曾是个典型的“问题村”。2700亩旱地常年闲置荒芜,1000亩水浇地被分割成零碎地块,一家一户分散耕种,每亩地一年挣不到500块钱。

村民争相入股(邢飞 摄)

“当时村里不仅穷,人心还散。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孩子,村务没人管,矛盾没人解,村民们对村子发展没一点盼头。”河口村党支部书记吴业松回忆起过去,满是感慨。“穷根扎在土地散,乱源出在人心散”成了河口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面对困境,河口村党支部深知,要改变现状,必须把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2022年3月,肥城市河兴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开启了“党建+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要让村民信任合作社,我们干部必须先扛责。”吴业松带头拿出4万元积蓄,其他村两委成员纷纷跟进,凑齐6万元作为风险抵押金,并公开承诺“亏损先扣押金,干部不占股份不分红”。这一举动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首批就有99户村民主动加入合作社。

为了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机遇,合作社不断优化股权分配方式,按土地实际价值核定股价,支持土地、现金两种入股模式。现金入股门槛从最初的5000元1股降至1000元1股,同时规定单个社员现金股最多持有10股,既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的参与权,又避免了股权集中导致的利益失衡。2025年增资扩股后,合作社成员增至291户,覆盖全村40%的家庭,连片土地规模达800亩,土地利用率提升12.5%。

小地块种出“金疙瘩” 老农业焕发新活力

合作社成立后,如何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成为河口村突围的关键。村两委和合作社理事会反复调研,决定立足土地禀赋,在“小而精”上做文章,向空间要效益,向融合要活力。

葡萄喜获丰收(邢飞 摄)

走进合作社种植基地,高架草莓区一片生机盎然。1.2米高的栽培槽里,草莓苗长势喜人,滴灌系统精准输送水肥,彻底解决了传统种植的土壤连作障碍。而高架下方的闲置空间也被充分利用,一盆盆韭菜整齐排列,配施特制缓释基质,游客购买后只需简单浇水就能多次收割,后续还能享受优惠续肥、换盆服务,农产品价值链得到有效延伸。

草莓大棚间隙,无花果树错落分布;南侧的葡萄大棚里,“玫瑰香”“阳光玫瑰”等优质品种挂满枝头。这些作物共同构建起“冬春摘莓、春夏收韭、夏秋采果”的四季采摘体系,让大棚全年都能产出效益。2024年,仅草莓销售收入就突破30万元,纯收益达20万元,葡萄收入也达到10万元。与此同时,村集体利用400亩整治土地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年增收近20万元。

借助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推广,种植基地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采摘乐趣。“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跟着合作社搞特色种植、做电商推广,一亩地的收益比过去翻了好几番。” 参与合作社管理的村民张传等说。

河口村的产业升级并非“贪大求全”,而是立足土地禀赋,在“小而精”上做文章。从高架育苗到盆栽韭菜,从订单农业到电商直播,每一步创新都紧扣市场需求,让传统农业焕发“年轻态”。

分红鼓了钱袋子 和谐聚了众人心

合作社不仅是增收致富的经济组织,还成了基层治理的“黏合剂”。2024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4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96.07万元,拿出50万元为社员分红,户均分红从最初的600元增至2600元。此外,合作社每年还拿出70万元,为留守村民提供育苗、田间管理等就业岗位,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大棚成方连片(邢飞 摄)

腰包鼓了,村民的心态也变了。曾经盯着村里问题抱怨的村民,如今都把合作社当成“自家事业”,主动参与村务讨论。合作社成了村民的“议事厅”,大家在这里聊家常、提建议,村两委干部借机宣讲政策、了解民情、化解纠纷,村民们从“找问题”的旁观者变成了“谋发展”的参与者。

集体经济的壮大,为民生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三年来,河口村累计硬化道路3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系统治理河道5公里,新建2座桥梁横跨两岸。原小学被改造为集党建、服务、议事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公益金被用于职工培训、贫困学生助学和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软硬件设施全面升级,面貌焕然一新。

从土地撂荒人心涣散,到产业兴旺村民同心,河口村用三年时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这背后,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制度优势,是村干部带头担当的责任意识,更是全体村民抱团发展的强大合力。

如今的河口村,党支部成了群众的“主心骨”,曾经的“穷乱散”村庄,已然变成“产业兴、村民富、村庄美、人心齐”的示范村。河口村的今天,正是无数中国乡村迈向振兴的生动缩影;河口村的明天,更预示着千千万万乡村的美好未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