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2只到5000只 “云岭”山羊“跑”出致富路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傍晚的云南省镇康县军赛民族乡南榨村,晚霞为山峦镀上金边。村民鲁国昌夫妇吹着口哨驱赶羊群归圈,94只“云岭”山羊如识途老马有序回栏。“2025年已经卖了20多只,收入2万多元,剩下的40多只年底出栏,估计还能赚6万!”鲁国昌一边照看羊群,一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在他身后,是军赛民族乡5000多头“云岭”山羊的庞大养殖规模,也是当地群众靠生态养殖蹚出的致富“羊”光大道。  

2007年,鲁国昌从12只山羊开始尝试养殖。“那时候就是散养,羊到处跑,效益不高。”他回忆道。2022年军赛民族乡推广“舍饲+放牧”的生态养殖模式后,他逐渐调整方式,科学管理,羊群数量逐年增长,如今已发展到94只。  

“去年卖了60多只,收入8万元,家里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日常开销全靠这些羊。”鲁国昌笑得憨厚。2025年,尽管市场价格波动,但“云岭”山羊因其肉质鲜嫩、生态放养的优势,仍能以15元/市斤的价格畅销临沧市场,目前已售出20多只,收入2万余元。  

鲁国昌的经历并非个例。在军赛民族乡,像他这样的养殖户有近70户,全乡“云岭”山羊存栏量超5000只,每年还以800只的速度增长。从粗放散养到科学生态养殖,小小的山羊,正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军赛民族乡的“云岭”山羊产业能迅速壮大,离不开“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军赛民族乡党委以“小规模、大群体”的思路,鼓励党员率先尝试生态养殖,再带动周边农户加入。  

“一开始不少人有顾虑,怕养不好、卖不掉。”军赛民族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禹征伟介绍。为此,军赛民族乡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推广疫病防控、科学饲喂等技术,并帮助养殖户对接市场。“现在,我们乡的山羊不仅供应临沧,还逐渐打开了周边市场。”

党员养殖户罗新其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通过精细化养殖,使羊群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养羊年均增收3万多元。在他的示范下,南榨村又有5户村民加入养殖行列。“大家互相交流经验,销路一起找,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罗新其说。

过去,村民养羊多是粗放管理,山羊品质参差不齐,卖不上价。如今,军赛民族乡推行“舍饲+放牧”模式,白天让羊群在山林间自由采食天然牧草,晚上回圈补充精料,既保障了羊肉品质,又避免了过度放牧对生态的破坏。  

“我们的山羊吃的是百草,喝的是山泉,肉质紧实、膻味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鲁国昌自豪地说。生态养殖带来的品牌效应,让“云岭”山羊收购价比普通山羊高出20%以上,养殖户收益显著提升。  

军赛民族乡还积极推动产业化发展,计划未来三年内打造“云岭山羊”地理标志品牌,并探索深加工,开发羊肉制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  

截至目前,军赛民族乡每年约有2000只“云岭”山羊销往临沧各地,养殖户户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一条从繁殖、养殖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正在形成,而党员的示范引领和群众的积极参与,则是这条产业链稳固发展的核心动力。  

行走在南榨村的山间小路上,随处可见低头啃草的羊群,耳畔是村民们谈论“谁家今年又卖了多少钱”的欢声笑语。鲁国昌望着自家即将出栏的羊群,盘算着明年的计划:“再扩大一些规模,争取突破100只!”  

军赛民族乡的“云岭”山羊产业的扎实实践,让这条以生态养殖推动共同富裕的路径正愈发清晰。近年来,镇康县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将特色养殖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技术支撑、品牌赋能”的联动模式,不仅培育出“云岭山羊”等地域特色品牌,更带动全县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转型。

如今,像鲁国昌这样的养殖户在镇康县已不是少数。镇康县规模化养殖覆盖率达6%,已带动15815户农户年均增收26086元。未来,镇康县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养殖业与乡村旅游、电商销售深度融合,让更多群众在“生态变现”中收获幸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畜”动力。(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李丽君 姚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