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高原沉浸在金黄色的温暖里。
被3A级峡群森林公园怀抱的平安区三合镇,位于青海省海东市西南部,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南北纵深约26公里,距离主城区17公里。全镇共辖18个行政村,有3800多户1.2万多人,耕地3.79万亩,多以浅脑山为主。
近年来,三合镇依托平安区“中国十大富硒之乡”核心区“镇位”优势,加快创建和推进富硒产业发展,“抓重点,筑立点,创新点”,以“三合镇高原生态富硒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富硒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走出了一条“三合有‘硒物’,‘硒品’要出山”的产业提档升级、联农带农致富路。
“硒物”拓宽致富路
“目前公司产品主打高原特色,生产的富硒牦牛肉、奶制品、青稞等系列产品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预计产值将超过500万元。”10月31日,青海西海牧场乳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波道出心声。
2020年,曾波被当地坦诚的营商环境所吸引,瞅准商机,投资500万元筹建了公司,受“口罩三年”影响,公司发展举步维艰。“好在挺过来了,从去年开始,在区、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推介会,品牌效应逐渐显现,效益也持续上升。”曾波说,目前公司吸纳就近固定职工20名,季节性务工人员可达50人,企业有了产值和效益的同时,增加了基地周边乡村农户的收入。
三合镇镇长殷显福介绍说,基地建设拓宽了附近村、特别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劳动力到园区务工就业渠道,使农村群众从“田间地头”走向“工厂车间”,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致富。目前,已有100多名安置区及周边村群众可实现长期在园区就业,按照每人每月3000元工资计算,每年人工工资可达360万元。
“硒物”引得凤凰落
在打造“硒有产业平台”建设中,三合镇党委、镇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盘活、发展和壮大乡村产业的有力抓手,呈现“务工岗位多、带动增收多、品牌种类多、综合利用多”“四多”鲜明特征。
特别是今年以来,三合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全区招商引资工作的要求,瞄准定位、突出特色、靶向发力,以投资4205万元的平安高原生态富硒产品加工基地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先后引进青海善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海东平安区甜润饮用水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主要从事食用菌种植、桶装水生产、牦牛固态奶等200多种特色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每年可实现纳税额300万元。
来到海东平安区甜润饮用水有限公司,正在安装的饮用水生产线即将上线。“我们公司是今年4月入驻基地的,投资达到1000万元,生产线上马后小瓶水每小时产量可达8000瓶,大桶水600桶。目前,已收到500多万元的订单任务……”总经理唐文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硒有招牌”的吸引下,三合镇聚焦富硒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以“上片富硒食用菌、中间富硒小米、下片富硒蔬菜”为主的富硒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镇的“金字招牌”。
“我们探索‘引外扩内、培育孵化’等方式,通过培育罗氏虾、人工虫草等新型品种,开辟出村级集体种养新式赛道,全镇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逐步成型。”三合镇党委书记董伟在乡村振兴的思考中,对全镇的可持续发展更注重“顶层设计”“布局谋篇”“高质量推进”。
“硒品”振兴乡村路
在“硒有产业”的带动下,三合镇从“一村一品”带动“全镇提质”“硒”有资源,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张其寨村——富硒果蔬育根基,特色餐饮焕活力。田野间15座日光节能温棚整齐排布,主打的水果西红柿果皮薄、汁水足;打造的“大团结柴火鸡”成为乡村餐饮标杆,场地内铁锅柴火升腾烟火气,可同时容纳1500人用餐,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在岗员工近130名,年发放工资约600万元,省内外已设68家加盟店,带动1300多人实现就业。
西崖头村——富硒蔬菜铺绿毯,合作社里促增收。投资230万元建成的富硒蔬菜拱棚,如绿色宝石镶嵌田野。合作社统一选种富硒白菜、黄瓜、番茄等品种,实现“当天采摘、当天配送”,让农户“种得出、卖得掉”。
骆驼堡村——富硒杂粮蕴丰饶,乡村农家乐溢闲情。田地里,苦荞、燕麦、杂粮迎风生长,富硒土壤滋养出的颗粒饱满、营养丰富,通过合作社线下门店、电商平台销往全省各地,让“地里种的”直接变成“桌上吃的”“手里卖的”,进一步推动了杂粮种植与乡村休闲深度相融。
祁新庄村——富硒珍品融科技,产学研路促振兴。青海彩石合硒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扎根“高原硒都”优势,组建6人专技团队,在田间开展富硒谷子品种优选、硒稳定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让每一粒小米都饱含“硒”望。通过建立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富硒小米成了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特色纽带。
新安村——虫草培育探新路,非遗月饼传匠心。人工虫草养殖培育基地里,标准化培育车间恒温恒湿,虫草在无菌环境中茁壮成长,技术员定期监测生长情况,探索规模化、规范化养殖路径;村内平安月饼传承车间,海东市平安区严哥食品有限公司的匠人们正以精湛技艺制作月饼,其制作技艺已评为海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全镇经济发展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务工岗位供给充沛,就业带动增收效应凸显,村集体收益持续增厚、区域税收稳步增长。同时,品牌建设‘靶向’发力,已培育各类特色品牌200多种,资源综合利用效能突出,已构建起完整闭环产业链条……富硒产业为三合镇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描绘三合镇“十五五”的蓝图中,董伟和其团队又有了新的规划和目标。(记者 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