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港”联动向海生 || 看滨州·产业集群起新势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提到山东省滨州市,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内陆城市”——它不临海,却拥有一座日益繁忙的港口;它没有传统海洋产业优势,却在2024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40.77亿元。从“望海兴叹”到“向海突围”,滨州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创新的发展模式书写着非沿海城市的“海洋传奇”。

港口为钥 打开向海之门

滨州一度航道淤塞、海洋相关设施薄弱,其向海之路始于港口。滨州港的崛起,带动这座“临海不见海,有海难出海”的城市迈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第一步。

长期以来,滨州港仅有几座简易泊位,年吞吐量不足百万吨。为打破这一困局,滨州自2007年起累计投入200亿元,疏浚航道、新建泊位、完善配套,推动海港、河港、空港、陆港“四港”联动,让这座港口逐步从“小码头”成长为“大枢纽”。

如今的滨州港已建成生产经营性泊位58个,2024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创历史新高。这里实施了全国首个海域立体确权项目——华能滨州85万千瓦光伏项目,采用“水上光伏发电+水下海产养殖”“渔光互补”等模式,实现了“一海多用”,为新能源与海洋经济融合提供了范本。

港口的崛起,带动了“海陆联动”交通网络的升级,推动滨州从“沿海内陆城市”转变为“连接内陆与海洋的枢纽城市”。

产业为核 筑牢向海之基

如果说港口是滨州向海发展的“门户”,那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海洋产业,便是支撑这座城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脊梁”。如今的滨州已形成覆盖全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的完整体系,10124家涉海经营主体、1021家规上企业集聚于此,构建起“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的海洋产业生态。

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滨州正从“跟跑者”向“领跑者”跨越。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具备海洋软管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研发制造出了我国首款液压步进环梁式海上升起平台,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目前,滨州拥有海工装备制造企业48家,依托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与14所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出6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家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家涉海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的海工装备产业链。

在新能源领域,滨州凭借海洋与风光资源叠加的优势,聚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鲁北(滨州)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已投运;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实现叶片、发电机、塔筒等核心部件的本地化生产,形成了“风光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储能输配”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滨州以“循环经济”理念重塑海洋产业发展模式。无棣县创新推行“海水养殖—淡化—提溴—晒盐”的梯度开发模式,以海水养殖海产品,将养殖废水处理后用于海水淡化,在淡化过程中进行提溴,再将提溴后的卤水用于晒盐。这种模式实现了将海水资源“吃干榨净”,被称为“滨州模式”,入选2024年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典型案例。

城市为依 凝聚向海之力

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需要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滨州深谙此道,通过“产城海”融合发展,让海洋经济成为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内,海工装备产业园里企业厂房林立,北海新城里学校、医院、商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滨海湿地公园美景如画——一幅“产业兴、城市美、百姓富”的画卷铺展开来。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是滨州“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海”生动实践的成果。近年来,滨州依托167万亩未利用地及各类开发区、园区,将海洋产业发展与城市新区建设相结合,推动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向沿海区域集聚。

未来,滨州将继续深化“产城海”融合发展理念,以海洋为纽带,以融合为路径,以创新为动力,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工作深度融合,为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滨州智慧”。(本报记者 陈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