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三届成都国际文学周开幕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5年11月5日晚,2025第三届成都国际文学周开幕式暨第十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颁奖仪式在四川成都崇州圆满举行。崇州罨画池——这座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在此任职、创作的千年园林,灯火璀璨、文潮涌动。一场融合“文学+实景演艺+数字光影”的沉浸式文化盛宴,在陆游诞辰900周年之际,让跨越九百年的诗魂与当代蓉城的文学活力交相辉映。

在罨画池的园林实景中,打造了一场从入场即开始的全沉浸式文学之旅。嘉宾甫至,便在《陆游·梦回罨画》迎宾舞中步入宋韵场景。随后,沿湖欣赏画舫清音,于银杏林中体验猜灯谜、投壶、点茶等丰富多彩的“宋潮”夜生活,并在陆游祠先睹“陆游诗意书画展”。

开幕式现场(刘杰 摄)

开幕式现场(刘杰 摄)

开幕式现场(刘杰 摄)

本届文学周是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成都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后,首个重磅文学品牌活动,汇聚世界目光,中外文学名家齐聚蓉城。近200人参加开幕式。共同致敬伟大爱国诗人陆游900年诞辰。

开幕式上,“文润天府”“梅馨千年”“锦城新声”三个篇章次第展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电视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作为篇章开启人,以演讲的方式拉开各篇章大幕。在演讲中,他们高度评价了成都的文学传统、陆游在成都的诗词成就,以及新时代成都文学的创新发展。

开幕式上的文艺节目通过精心编排,让文学从纸面跃然而出。女子群舞《从来银杏不负秋》以成都市树银杏为意象,以罨画池文庙殿前两株数百年历史的参天银杏树为场景,演绎出天府文脉如古银杏般坚韧绵长,自然与文学达成精神共鸣。

沉浸式朗诵《梦回罨画·诗见陆游》由董凡、陈岳、张超、刘飞、王婵、舒予等六位成都朗诵艺术家协会的表演嘉宾,深情再现陆游的《示儿》《卜算子·咏梅》等名篇,配合现场的光影变幻,让观众“穿越”千年,直面放翁的家国情怀与市井温情。

开幕式上,发布了《跟着陆游诗词游崇州》——陆游崇州足迹地图。地图以陆游在崇州任职期间的诗作为线索,从北到南串联光严禅院、街子古镇、大明寺等12处文化点位。游客可按图寻访,在踏访古寺、湿地、街巷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诗人笔下的蜀地风情与家国情怀。现场还举行了“莫砺锋书屋”授牌仪式。

同时,20幅以陆游在蜀诗作为创作素材的书画精品,同步在罨画池博物馆开展。这些由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者在内的书画名家创作的作品对陆游诗意进行了深刻的丹青诠释。书画作品真迹将长期保存在罨画池,复制品向游客销售。在现场,书画创作者们还接受了“崇州文旅推广专家”证书和“崇州市博物馆书画收藏”证书。

作为开幕式的重头戏,第十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四大奖项6部优秀作品逐一揭晓,见证了华语文学新生代的卓越成就与无限潜力。

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皮影》(钱幸)、《灯花》(程婧波);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把头》(孙昱莹)、《张黑女》(林檎);新批评奖获奖作品:《西部青年批评家成长的困境》(周明全);非虚构作品奖获奖作品:《父恩》(周荣池)。

华语青年作家奖自2015年诞生于成都以来,始终以推动文学新人成长、打造比肩国际水准的纯文学奖项为宗旨。历经十年耕耘,已成功推举出徐则臣、田耳、张楚、葛亮、付秀莹、马金莲、董夏青青等数十位优秀作家,其中多人更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中斩获佳绩,彰显了此奖项发掘文学新血的精准眼光。

近年来,成都市文联鲜明突出“强文学”工作取向,锚定把成都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之城目标,开拓创新、砥砺前行,成都文学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受到中国作协、四川省作协和文学界、社会各方好评。成都市作协获得中国作协社联部表扬,连续5年荣获四川省作协系统先进集体。

2025年9月,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成都文学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以“五个坚持”为遵循,聚焦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精品创作、辐射拓展、价值彰显五大方向,出台15项精准举措,着力构建“文学+”融合发展生态圈,推动文学事业实现系统性重塑、创新性突破,为新时代文化强省、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注入文学力量。《意见》系统谋划推动成都文学高质量发展,为这座浸润千年文脉的城市注入澎湃动能。

文学周以“传承天府文韵 绽放蓉城之美”为主题,设“播种篇”“赓续篇”“开创篇”三大篇章12项配套活动安排,“文学+旅游+艺术+生活”理念贯穿始终。“文学面临的挑战与时代表达”文学主题沙龙将在罨画池博物馆举行,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金芙蓉文学艺术奖等获得者、学者将齐聚一堂,就“文学的共通性和地域性差异”“文学在新时代中的角色和使命”“成都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三个方向展开深度对话。与此同时,“敬一丹读书分享会”将走进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以新书《走过》等内容为主题,围绕个人成长、生命感悟,与广大读者和学子展开交流。(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