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渭河源头,层林尽染,碧水蜿蜒。穿城而过的渭河生态廊道五彩斑斓,大小公园景色宜人,成群野鸟戏水河间,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渭源美丽画卷。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源段的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渭源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8.6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9.12%,水资源总量稳定在46.89亿立方米;国控断面、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保持100%;空气优良率超95%;水土保持率达到67.02%。这些指标共同印证着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稳步提升。
河湖治理成效尤为显著。渭源县创新建立“河长湖长林长+警长+X”管护机制,将责任体系延伸到村级,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护网络。“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巡河湖、林草场超过13万人次,排查整治各类河湖问题228个,整改完成率达100%。智慧河湖建设同步推进,新建视频监控196个,累计安装前端设备260个,实现重点水域监控全覆盖,推动河湖管理向“人防+技防”转型升级,推动渭河安澜。
项目引领,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渭源县坚持项目为王,以项目建设厚植生态底色。围绕灌区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综合治理等领域,“十四五”期间,全县围绕灌区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综合治理等领域,累计实施水利项目53项,完成投资9.93亿元,形成了以县城区供水、北部、西南部、东南部4处集中供水工程为主的供水保障体系,建成黄河流域渭源县水生态综合治理及生态廊道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和渭河沿线生态修复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41.5平方公里,渭河生态功能、渭源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显著提升,渭河渭源段成功创建为第二批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扎实推进。总投资7347.17万元的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蚂蚁森林”等11个项目顺利实施,完成营造林8.3万亩、通道绿化722公里,栽植各类苗木96.71万株。积极谋划推进“三北”六期工程,争取实施陇中地区渭河源生态保护修复、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林草重点生态工程。
围绕“双碳”目标,加快推动30万千瓦风电项目、渭河源330千伏、会川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构建“风光水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
“渭源在全市率先争取实施总投资253万元的首例森林可持续经营项目,建设规模6000多亩,项目的建设突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为全市森林保护、培育、经营、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渭源县林草中心高级工程师赵海军介绍。
产业转型,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渭源县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林下经济蓬勃发展。大力发展林草、林果、林畜等林下经济,编制完成《渭源县林业碳汇开发方案》,加快推进13万亩林业碳汇CCER项目开发进程,推动公益林、生态林等资源的有效转化。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建成渭河流域高原夏菜、秦祁河流域畜草、漫坝河流域中药材3个产业片带,形成“连乡成片”“跨乡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对渭河10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整治,打造集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水美乡村为一体的渭水源头旅游休闲度假区。
文旅融合赋能发展。渭河源景区着力打造“寻根溯源”沉浸式文旅体验,已成黄河旅游典型代表“中国黄河50景”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甘肃省级旅游度假区。目前,持有“中国党参之乡”“全国避暑旅游样本城市”等“金名片”,“农文旅”融合赋能效应不断放大,打开了绿色与发展的双向通道。(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乔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