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味传非遗 创新赋能兴商旅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刚出炉的红糖馅饼,外皮酥得掉渣,内馅甜而不腻,这就是咱荆门人的老味道!”在湖北省荆门市矮子馅饼民主街店,提着刚买的馅饼的市民王丽笑着说道,手里的购物袋上“非遗技艺 手工现做”的字样格外醒目。

作为品牌创新销售模式的示范店,这家民主街分店相比工商街总店,面积大幅扩大,不仅设有专门的礼盒展示区,还打造了开放式厨房,让顾客能直观看到馅饼制作的全过程。这枚承载着荆门烟火气的小馅饼,背后藏着从街头小吃蝶变为城市名片、进而撬动商旅融合发展的进阶密码。

一份坚守,非遗技艺里的品质底色

“做饼如做人,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在矮子馅饼的制作车间,从事手艺传承十年的王军师傅边教徒弟擀皮边说,他手中的面团经过反复揉搓,厚度均匀如标尺量过一般。

据王军师傅介绍,矮子馅饼的制作坚守非遗技艺核心,从面团准备、擀皮制作到成型、烘烤等7道工序,全程不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正是这份坚持让产品虽保质期短,却赢得了顾客的长期信赖。

谈及传承不易,王军师傅坦言:“新手常低估这门手艺的难度,单是揉面的力度和烘烤的火候,就得练上三五年才能精准把控。”这份严苛换来了扎实口碑,每到节假日,总店门前排起的长队成为街头一景。

“为保证每位顾客都能买到新鲜馅饼,我们采取每人限购八斤的措施,高峰期还会从工厂调运成品支援,收银员实行换班制提升服务质量。”矮子馅饼负责人李东杰介绍道,即便如此,仍有不少外地游客专程赶来,只为品尝这口正宗风味。

不断突破,守正创新中的市场突围

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矮子馅饼从未停止创新的脚步。“光靠老味道留不住年轻顾客,必须在渠道和产品上双管齐下。”李东杰的话道出了品牌发展的关键。

如今的矮子馅饼已构建起“线上商店+实体店”的全域分销网络,每日线上发货量稳定在2000多单,线下售卖1500盒,全国范围内的加盟门店已达130多家,带动1400人就业。即便面临短保质期的物流难题,仍凭借优质售后保持着良好口碑。

同时,品牌紧跟数字化潮流,开设了官方视频号和抖音号,通过拍摄馅饼制作技艺、新品研发故事、门店日常等内容保持常态化更新,不少展示非遗手艺的视频浏览量达到5万+,有效拉近了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

加盟模式的火爆背后,是品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我们对加盟商有一套严苛的筛选标准,提供统一培训和原材料供应,确保无论在哪家门店,顾客吃到的都是同一口味道。”李东杰表示。

产品端的创新同样亮眼,从单一馅饼拓展到麻花、桃酥、绿豆糕等多样化品类,口味也从最初的两三种传统风味升级到16种,椰奶、肉松等新潮口味深受年轻人喜爱,而红糖、芝麻等经典口味依旧是销量主力。

“我们会到全国各地门店调研,把当地特色融入口味研发,比如在南方门店推出的椰奶味馅饼就很受欢迎。”李东杰补充道。

联动发力,政企同心下的品牌升级

在荆门圣境山赛场备战2025年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总决赛的选手们,也专程前来打卡,让这枚荆门特色美食成为赛事期间的“网红单品”,更成为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运动员了解中国非遗美食的重要窗口。这些亮眼场景的背后,离不开政企同心的有力支撑。

“我们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大型展会和户外拓展活动,帮助品牌扩大曝光度。”区商务局副局长何俊介绍,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矮子馅饼从区域性品牌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作为属地管理单位,泉口街道更是主动作为,当好服务“店小二”,不仅协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场地、用工等问题,更牵头策划手工体验等特色活动,让品牌温度与影响力同步提升。

产业融合,以美食为媒的商旅新篇

一枚小馅饼,正成为东宝区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矮子馅饼的非遗属性和高知名度,是文旅资源的宝贵财富。”下一步东宝区着力打造“非遗美食体验线”,将矮子馅饼、八角雪枣、排骨香肠等非遗美食,与周边的文旅景点、特色街区串联起来,推出“游览+体验+消费”的一体化旅游产品。

“我们希望让矮子馅饼不仅是美食,更成为荆门文旅的‘流动名片’,吸引游客因饼而来、为景停留、顺道消费,以食促旅、以旅兴商,推动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区商务局副局长何俊对未来充满期待。

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到非遗传承的厚重感,从单一经营到全域创新,矮子馅饼的成长故事,正是荆门本土品牌坚守初心、拥抱变化的生动缩影。在商旅融合的新征程上,这枚满载匠心的小馅饼,必将释放出更大的能量。(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刘沐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