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水平应急医疗体系织密“智慧生命守护网”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11月3日—4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开展2025年“健康浙里行”医学高峰建设主题采访宣传活动,记者随采访团走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等医院创建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2019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签署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共同建设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心血管病、创伤、癌症、呼吸、妇产、儿童等6个专业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形成医学高峰建设的主攻方向。同时依托高水平医院优势专科,重点培育血液病、眼科等10大重点专科,充分发挥核心医院和重点专科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形成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学科群,共同打造一批集临床、科研于一体的医学高峰。

帐篷内整装演习的应急救援人员 (曾庆华 摄)

 在浙大二院内,一顶印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灰白色指挥帐篷格外引人注目。帐篷内,指挥员通过三屏指挥机调派资源,5G信号与卫星通信互为备份,确保在极端条件下指挥不断、通信不断——这不只是演习,也是浙江省为守护公共安全布下的常态化“智慧生命防线”。

在这里看到的急救帐篷,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在突发事件中展开医疗救援的作业平台,遵循“模块化、集成化、标准化”建设原则,确保在受灾地区医疗资源受限时进行应急救治。急救帐篷设置2个急救单元,配置“集成急救模块”,包括监护仪、呼吸机、便携式X线摄片、手持式超声、床旁快速检验、心电等设备,用于最危重伤员的抢救。

几步之遥,一个更庞大的“生命堡垒”严阵以待:长达12米的大型5G移动急救复苏单元。它由公交车改造而成,是全球首创的“移动高级生命支持平台”,车内集成了ECMO、数字化X光机等顶尖救命设备,从最复杂的床边ECMO植入到紧急救命手术,都能在抵达医院前一站式展开。

速度,是紧急医学救援的生命线。在浙江,这条生命线正被5G、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重塑。从“帐篷医院”到“移动ICU”的立体救援体系,是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核心能力展示,也是浙江省系统性构建高水平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缩影。

帐篷内的救援指挥中心(曾庆华 摄)

“我们构建的是一张‘智慧生命守护网’。”浙江省政协委员、浙大二院副院长张茂表示,“从社区预警、院前急救到院内救治、出院随访,5G技术如同神经系统,将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实现了‘上车即入院’‘专家触手可及’,彻底打破了急救的时空限制。”

在这里,作为前方“云边融合”中枢的指挥帐篷里面,集成5G移动基站、便携/升空协同基站与5G+PDT多模手持台,构建独立专网并可多站自组,形成从1—2 km(便携前突)、2—3 km(车载现场)、到5—10 km(升空广域)的分层覆盖;同时,卫星电话与高通量卫星/周边公网回传并行,确保在断电断网环境下依然“不断指挥、不断通信”。帐篷内配置三屏指挥机作为调度台,融合语音、视频与GIS,实现队伍编组、线路优化、态势看板与任务派发;远程医疗智慧屏支持影像/检验回传与多学科会诊,打通“现场—流动指挥部—后方医院”的协同链路,适配大型灾害保障、野外搜救与跨区域机动救援等多场景任务。

今年1月,一场高效的直升机高空救援转运在浙江上演。浙江山区县丽水市庆元县的一名48岁男子意外烧伤,体表烧伤总面积达到50%,属于特重度烧伤。在排除气道损伤、复合伤的可能后,浙大二院庆元分院决定通过直升机紧急转运患者至浙大二院进行救治。这是浙江首次运用直升机从浙西南偏远山区向杭州进行紧急转运。庆元到杭州的车程约6小时,此次搭乘直升机用时仅2小时12分钟。

无论是山区海岛的突发事件,还是重大交通事故,救援力量都能迅速集结、高效处置。帐篷医院与移动ICU协同作战,配合空中无人机运输网络,形成了覆盖浙江全省的“黄金一小时”急救圈。

2023年7月,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技术、管理、文化”三平移,共同实现“人才队伍、诊疗服务、创新研究”三共建,着力把达州市中心医院建设成区域领先的“一流医院”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用心用情的帮助指导下,该院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奋楫笃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曾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