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北城铺镇,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黄芪采挖基地药香四溢,马铃薯田里硕果累累,一个个特色产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高标准设施农业,让小蔬菜成为“大引擎”
在石关村的高原夏菜基地,200座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与6座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勾勒出现代农业的壮阔图景。近年来,北城铺镇立足高海拔、长日照、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禀赋,以“高标准、规模化、集约化”的理念,将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我们依托明尧水库及引洮二期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整合资金,统一规划建设了钢架大棚、农光互补大棚和日光温室,并配套滴灌系统,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石关村党支部书记孟国龙说,这一系列举措为高原夏菜产业从“落地”到“扎根”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计划建设100米长、10米宽的暖棚30座,目前已完成一半,十一月中旬将全部建成。”孟国龙说。下一步,北城铺镇还将推进30座大型温室与300个塑钢大棚建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让座座大棚真正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致富棚”。
黄芪产业蓬勃发展,土地焕发新生机
这几天,北城铺镇的万亩黄芪也迎来了集中采收期。连绵的梯田上,浓郁的药材清香扑面而来,农户们正忙着采挖、分拣、装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我种了五六十亩黄芪,长得很好!”庄子村村民郭尚彪的一句话,道出了当地黄芪产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北城铺镇近年来重点打造G247沿线黄芪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片带,创新推行“党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通过组建产业联合党委,统筹资源,形成协同发展的“一盘棋”格局。先进的覆膜保墒技术为黄芪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不仅使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获得稳定租金,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近务工的岗位,实现了多重收益。
马铃薯喜获丰收,“金豆豆”铺就致富路
连日来,北城铺镇2.8万亩马铃薯也进入采收高峰。田间地头,机械轰鸣,一颗颗饱满的“金豆豆”破土而出,农户们紧随其后进行分拣、装车,忙碌中透出丰收的欢欣。
“得益于去年实施的秋覆膜技术有效抵御了前期旱情,加上后期雨水充沛,今年马铃薯亩产预计可达5000斤左右,扣除成本后,每亩净收益约在1000元。” 鹿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早亮说。

从整齐的蔬菜大棚到药香弥漫的黄芪基地,再到丰收的马铃薯田,北城铺镇正以多元特色产业,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许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