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角”协同破局 筑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新生态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日前,为期三天的首届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大会暨科技部·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第十七届评审活动在河南长垣圆满落幕。这场汇聚全国170余家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医疗器械企业的行业盛会,以“医院+高校+企业”创新转化铁三角模式为核心,搭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高端平台,为我国医疗器械创新生态建设写下极具示范意义的“河南样板”,标志着我国医疗器械创新正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作战”的全新阶段。

《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倡议》签署现场(陈港琦 摄)

大会现场,120家医院、21所高校及36家企业代表共同签署《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倡议》成为全场焦点。这份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计划扩展至30个省份的倡议,不仅彰显了“铁三角”协同创新模式获得业界广泛认同,更为跨领域资源整合注入了强劲组织动能。“医院作为需求源头深度参与转化全流程,是打破‘创新孤岛’的关键所在。”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福星的观点,精准点出了此模式的核心逻辑。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理事长、驼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国胜则介绍,联合体已构建起跨区域、跨机构的创新协同网络,为模式落地筑牢基础。

事实上,“铁三角”模式的实践效能已初步显现。过去一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合作医院的临床专家与工程师协同攻关,在分工协作体系中形成闭环合力:医院提供临床痛点和验证场景,高校发挥科研优势突破技术瓶颈,企业整合研发、生产、检测、注册全链条资源。数据显示,此模式已让医企合作研发效率提升40%,专利转化周期缩短至原来的60%,有效破解了创新与转化脱节的行业痛点。

驼人集团创始人王国胜分享“院企战略合作创新转化铁三角”(陈港琦 摄)

真金白银的科研投入成为创新转化的“加速器”。大会重磅发布了第二批60项创新课题,专项投入8000万元科研资金,精准资助源于临床需求的联合研发项目。叠加2025年5月首批5000万元支持的39项课题,年度专项科研资金已达1.3亿元。这些课题涵盖技术开发、GCP、IIT研究等多个类别,覆盖精准化智慧麻醉、数字化智能护理等七大临床急需领域的99个临床导向型项目,且均源自医生诊疗中的真实感受。“我们要让‘病床边的灵感’快速成长为‘救命的产品’。”驼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医疗板块轮值总裁程文胜透露,第二批课题吸引86家医院255个团队申报,规模较首批翻倍;目前首批39项课题已推动56家医院、9家高校、3家企业形成协同攻关矩阵,部分成果进入临床验证阶段,预计1—2年内即可惠及患者。

作为医疗器械领域唯一经科技部备案的国家级社会力量奖项,第十七届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同步完成评审。活动共征集1632个项目,经958位专家多轮评审,127个项目入围终评。评审通过线上小程序实时打分并同步直播,确保流程公正透明。各方向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奖金10万元,总奖金额度超200万元。此外,大会还组织麻醉、儿科等8个专科创新联合体召开扩大沟通会,启动重症、急诊、妇产等6个专科联合体筹备工作,为脑血管病介入专科创新联合体揭牌,进一步夯实“铁三角”模式在专科领域的实施基础。

深耕十七载,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已成为中国医疗器械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创新转化平台之一。十七年来,奖项已累计评审项目超万项,成功转化600余项创新成果,转化收益超40亿元,持续为临床医者的创意“买单”。

本次大会是河南在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可控时代命题上交出的答卷,“铁三角”模式正从机制上破解“创新孤岛”与“转化断桥”难题,推动形成需求导向、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郑州大学副校长刘春太呼吁高校打破校地校企壁垒,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与资金链的深度耦合”;王国胜则发出倡议:“愿与各方共同做创新生态的垦荒人,让全球创新在中国转化,让中国创新造福全球。”

从共识凝聚到平台建设,从资金投入到专科深耕,首届“铁三角”大会清晰勾勒出医疗器械创新的新路径。随着铁三角生态持续完善,中国医疗器械创新正以体系化优势,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落地注入强劲动能。(记者 李向东 通讯员 王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