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六位一体”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本报讯 安徽省太和县积极构建政策、平台、企业、人才、开放、环境“六位一体”创新体系,促进工业转型升级。2017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28.7亿元、增长13.6%,增速位列安徽省县级第三;现代医药战新基地实现产值218.3亿元、增长42.1%,增速居安徽省第一;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108家,总数安徽省县级第一。

政策扶持激发创新活力。太和出台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支持产业创新等6个板块共24条支持政策,设立创新创业政府引导资金,累计发放1.4亿元;每年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000万元,2017年奖励创新型企业、平台、团队250万元,2017年争取创新型省份建设基金3156万元,完成专利权质押贷款4000万元。为了支持精准医疗等高成长性企业或团队,太和与北京澜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3亿元大健康产业基金,目前已筛选10余个高科技型项目。

平台建设搭建创新载体。太和以省级开发区为核心,整合城关镇工业园等园区资源,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创建工作已进入商务部培育期。以现代医药战新基地为依托,重点打造总投资超过45亿元的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基地等四大平台,其中总投资25亿元的中科生物医药创新基地,集生物医药科研、中试、检测、产业化、公共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一期8栋、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投入使用,入驻华大基因等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院所。

企业主体夯实创新基础。太和县355家规模工业企业中,85%拥有专利,136家建有技术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3%~5%,部分企业达6%以上。贝克药业、悦康天然经安徽省人社厅批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一帆香料等企业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抗病毒药物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太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6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

人才建设强化创新支撑。太和县系统梳理招才引智政策14大项、60条,每年安排人才项目经费不少于1000万元;成立“太和县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聘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魏际刚等26名专家为中心顾问;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3人、省“百人计划”4人,以及35个高端团队;培养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8人,其中德信佳生物医药许坤入选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相结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园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

开放合作拓展创新空间。太和走“产学研用”一体化道路,其中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共建安徽科太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是安徽省唯一县级联合实验室。12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与26家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146个,年技术合同交易额3900余万元。安徽博奥明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上海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研发抗肿瘤药物和艾滋病抗体药物,并开展技术外包服务,研发成果在太和产业化,目前公司市值已达2.5亿元。

环境优化厚植创新沃土。太和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和涉企收费,全面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和建设项目“一费制”改革,2017年授权各类专利295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实用型专利135件;积极打造“企业家社会”,推荐16名优秀民营企业家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推荐8名民营企业家入选各级劳动模范,组织开办“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班”,累计培训企业人才600多人次。举办“十大科技创新企业”评选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创优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