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一大早,远山村支部书记杜羽廷带着一帮村民来到隆回县人民医院看望罗绍吾。
现年55岁的罗绍吾是中国农业银行湖南隆回县支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先后在市分行、县支行担任部门副总经理、副行长,2015年从领导岗位上退出实职后,他于2016年初接受组织的安排来到远山村扶贫,被任命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身患糖尿病多年,他克服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起早贪黑奋战在扶贫工作一线,与贫困户同住、同吃、同劳动,被大家称赞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远山村是个偏僻山区小村,距离县城50多公里,全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386户、1586人。耕地面积550亩,其中水田面积450亩,旱土面积100亩,山林面积4000亩。2015年底,全村人均2000元以下低收入贫困户共有101户,占总农户的26%;贫困人口406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5.6%。
要想根治贫穷顽疾,就得对症下药,就要摸准实情。从驻村第一天起,罗绍吾就采取最直接的办法,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用双脚去丈量。他用2个多月时间对全村386户逐户走访,再重点对10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进农家屋、摸农家被、看农家粮、尝农家饭、问农家情、记农家暖”方式,逐户了解和掌握贫困户的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并记在笔记本上。
“第一年我就走访了700多户次,现在全村所有贫困户的房屋建筑模样、家庭成员及生活状况等都印在我的脑海里。”罗绍吾说。
也就是在那年,工作队针对少数贫困户不务正业、赌博成风和“等靠要”现象,出台《远山村村规民约》和《远山村贫困户种植养殖奖励办法》,采取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方式,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摸清情况之后就要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要从最现实、最直接的地方入手。
远山村有一条7500多米长的水渠,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导致全村400余亩农田变成了“雷公田”。罗绍吾驻村后着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村民的农田灌溉问题。他往返于市、县水利部门十几次,争取维修水渠的资金。在维修水渠的两个多月时间里,他每天都坚守在工地上,顶着炎炎烈日亲自动手与村民们一道清理渠道污泥、堵渠漏、砌渠槽。很快,渠道就恢复了通水,全村400余亩农田告别靠天灌溉的历史。
驻村之前,远山村有几条泥巴路,尤其是5、6村民小组的毛坯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经常有村民出行摔跤。罗绍吾为村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在县交通局争取到配套资金后,他又马不停蹄组织村民施工修路,短短1个余月,就修通了4公里长的通村通组公路。
经过走访调查,工作队结合远山村植被优良、水源丰富、山地广阔的环境特点,决定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在罗绍吾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引导与支持下,远山村成立了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调动村民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工作队还帮助远山村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烤烟种植项目和木材加工项目。
老宁夫妇俩是远山村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饲养员,两人把老人、孩子及整个家都安在了养殖场内。老宁在山上围起的养殖场内盖起了6间简单的小屋,房前屋后放养着一群山鸡,老宁母亲还在荒地上开垦出一片菜园子。这些场景,与满山欢快吃着草的黑山羊构成一幅和谐画面,在老宁的眼里,这是脱贫的希望。
正是对一桩桩、一件件帮扶工作的用心、用情,罗绍吾驻村扶贫两年,他向党和政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扶贫成绩单:脱贫92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数的91%。
然而,罗绍吾因劳心费力、忙碌奔波、加班加点,积劳成疾,把身体给累垮了,病倒在扶贫工作第一线,不得不住进医院医治身体。远山村的贫困户闻讯,非常关心他的身体健康,大家或打电话对他问寒问暖,或到医院看望。得知他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大家紧绷的心才放下。
这就是罗绍吾驻村扶贫的责任担当,不仅他自己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称赞,还为农行赢得了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