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收获芦笋的季节,在广西全州县龙水镇亭子江村一片白花花的大棚里芦笋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着修剪、装箱、过秤。
这是笔者在龙水镇农户蒋通国的芦笋种植基地看到的场景。蒋通国说:“我新种的70多亩芦笋如果不出意外,预计收入达100多万元,今年可以还清一半债务,明年就能盈利了。”蒋通国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是如何实现逆转的呢?
“2015年,我们当地一种植户,种植了3亩芦笋,当年就赚了7万多元。”蒋通国说。良好的市场效益让他看到了“钱”途。2016年,蒋通国也种植了3亩7分田的芦笋,经过精心培育,芦笋长势喜人,正当他盘算能赚多少钱时,一场冰雹破碎了他的致富梦,后又遭遇了茎枯病侵袭,芦笋几乎绝收,亏得一塌糊涂。
这次的失败让蒋通国明白一个道理,脱贫光靠勤快还不行,掌握技术才是关键。于是他苦苦研究种植技术,经常找机会与其他芦笋种植大户交流,并通过在网上找资料、看视频等方式学习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2017年,蒋通国又扩大规模,并多方筹资建起了大棚,准备大干一场。谁知正值他的芦笋大量上市的时候,全州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灾,他的芦笋几乎都被大水冲走,借钱搭起的大棚也被毁了。
“一个人贫困并不可怕,但只要精神不跨,什么困难都不算困难。”连遭两次打击,他并没有放弃。“那时家里四处借钱,把别人都借怕了。”蒋通国回忆道。
后来,龙水镇党委得知蒋通国受损严重后,帮助他申请扶贫贷款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请来农业专家在种植技术上进行扶持。凭借当地政府的结对帮扶,加上亲朋、乡邻的帮助,2017年下半年,蒋通国一共租了70多亩,全部发展芦笋种植。
慢慢的,芦笋种植有了收获。南宁8件500斤、柳州5件350斤、永州5件350斤、衡阳2件130斤、桂林2件130斤……蒋通国的发货记录本上的数据越来越多。他的芦笋在衡阳、永州、桂林、柳州、南宁、广州等都有了市场,还有很多商家在网上找到他订货,常常供不应求。
成功后的蒋通国没有忘记村里的贫困户,他不仅用勤劳双手成功实现脱贫,还带动村里的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他说:“现在,我种植场有固定员工十多人,其中部分是贫困户,繁忙时前来打工的村民近30人,每人每天可挣60~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