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辽宁凤城市蓝旗镇坚持“党委带动空白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共建共享模式,探索出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引领,找准集体“病灶”。蓝旗是农业镇,一直以来,集体经济底子薄、身子弱,如何发展壮大?蓝旗镇党委副书记姜天宝介绍,2016年以来,镇党委结合“党建+”工作,“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纳入党委书记党建项目,找出消灭“空壳村”的具体办法。
聚焦富民强村,创新共建模式。镇党委出台《蓝旗镇加快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明确了依托保护地生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建立了“党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镇里帮各行政村争取资金,党员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动群众流转土地,通过招标租赁给专业户进行经营,形成了一个安全可靠的产业运行链条。蓝旗村争取到50万元财政资金,建设5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大棚尚未建完,村集体便得到10万元租金收入,观望中的其他几个村纷纷效仿。
强化组织保障,形成共建合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最重要的是项目、资金、技术和市场保障。蓝旗可供变现的矿产、森林资源几乎为零。镇党委和镇政府一是积极争取资金,两年来共争取各级扶持资金300万元,在蓝旗村、互助村、正白旗村建设了3个以村集体为主导的保护地果菜小区。二是盘活闲置资金。2017年,蓝旗村、新发村的互助社按上级政策要求解散,闲置资金近150万元,镇里用这部分资金建成两个保护地小区,所得收益全用于村级公益事业。三是调配资金收益。镇党委将争取的资金集中调配使用,以“飞地”模式建设大棚小区,所得收益由相关各村按比例分配。目前,全镇共建成保护地小区5处,村集体累计收益达90余万元。
共享集体红利,激发振兴热情。镇党委引导村干部关注民生和公益事业,把集体收益优先用于扶贫攻坚。去年夏天蓝旗村遭遇洪灾,村集体自己组织了救灾修路。互助村集体收入增加后,2017年给贫困户的补助提高到了500元。镇里还发动各行政村村集体筹资10万元,为镇中心小学上了空气能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