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8日,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示范线——株洲智轨A1线路首期在湖南株洲城区开通试运行。为期3个月的试运行结束后,将进行专家评审,进而转为商业运营。
株洲智轨A1线(首期)位于株洲神农大道,共设置神农大剧院、珠江北路、黄河北路和体育中心4个中央岛式站台,全长约3公里。在智轨示范线的中央岛式站台,前来体验智轨列车的市民自觉地排着长长的队伍,他们纷纷举着手机,扫描站台自助终端,获取二维码电子车票,随后在闸机口扫描二维码,进入站台候车区体验乘车。
长31.64米、宽2.65米、可载300多人的“小火车”奔驰在3公里长的画在地上的“轨道”上,“小火车”是由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列智轨列车。“智轨列车看似无轨,实则有‘轨’。它采用的是中车株洲所虚拟轨道跟随控制技术,以车载传感器识别路面虚拟轨道,通过中央控制单元的指令,调整列车牵引、制动、转向的准确性,精准控制列车行驶在既定虚拟轨迹上。”中车株洲所总工程师冯江华告诉记者:“智轨是一种创新性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可弥补现有轨道技术制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多样化需求的缺陷。”相较于其他的中低运量轨道交通制式,智轨具有建设周期短、基础设施投资小、城市适应性高、综合运力强的优势。
冯江华如数家珍:最小转弯半径仅15米,具备良好的城市适应性;采用永磁电机驱动的胶轮承载,爬坡能力高达13%,比传统有轨电车爬坡能力高出7%,适应城市立交体系规划;运量能根据线路需求“自由”编组,可根据不同线路(中心区和新城区)、不同时段(比如早高峰期间)的具体运营情况进行灵活调控,通常3节编组的载客量可超过300人,与同区段的有轨电车大致相同,如果采用5节编组,则可超过500人,编组数量不影响车辆转弯半径及限界,适应城市不同规划需求。在智能驾驶方面,车辆具备半自动化驾驶能力,正常情况下司机只需进行辅助驾驶,车辆停靠站等可以依靠车辆自动循迹功能予以精准实现。
智轨系统在大城市,可作为轨道交通多元化、立体护体系的重要补充;在小城市可作为交通骨干,在旅游风景区,能“秒变”特定区域交通运输的工具。智轨在与现代有轨电车运力相同的情况下,无需铺设物理轨道,只需简单的道路改造就能投入使用。与现代有轨电车相比,建设一条10公里的线路,智轨至少能节省10亿元。
作为株洲市民生工程,株洲智轨A1示范线总里程为12公里,分两期建设,首期位于株洲神农大道,全长约3公里,二期线设于长江南路、长江北路和衡山路,全长约9公里,将与一期连接形成12公里智轨示范环线。共规划配置15列智轨列车,12列运营,3列备用,其中首期共配置3列智轨列车。为了方便市民乘坐,智轨A1线(首期)正式运营后,乘客还可通过身份证、微信、株洲公交卡等支付方式购票。